美國和伊朗曾親如盟友,為何如今成了死敵?

2023-01-07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美國和伊朗曾親如盟友,為何如今成了死敵?

2022年卡達世界盃的參賽球隊中,伊朗可謂是備受爭議。在伊朗首場對陣英格蘭的奏國歌儀式,伊朗球員為表達對於國內的道德警察的抗議,賽前拒絕唱伊朗國歌。

小組賽最後一輪伊朗和美國的比賽。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一場「火藥味十足」的比賽。

2022卡達世界盃小組賽,伊朗0-1不敵美國

美國最終1-0戰勝伊朗,拿到了淘汰賽的名額。但賽前並沒有發生兩國的球迷衝突。賽後伊朗和美國球員也相互握手致意。

2022年卡達世界盃,伊朗和美國賽後

人們之所以認為美國和伊朗的比賽火藥味十足,是因為兩個國家的關係勢同水火。

2002年,美國將伊朗列入「流氓國家」的行列。過去幾十年,美國多次採用經濟制裁、政治孤立的方式封鎖伊朗。

2020年初,美國策劃襲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使得兩國走到了擦槍走火的邊緣。

美國刺殺蘇萊曼尼,險些導致美、伊擦槍走火

然而,歷史上美國和伊朗的關係並不是政敵,反而是盟友。1952年-1979年,伊朗巴列維王朝在美國的支持下,成為中東首批擁有原子能技術的國家。

伊朗巴列維王朝在美國的支持下,開啟了更加世俗化的改革。伊朗婦女甚至擁有民主選舉的權利。被美國等西方世界譽為「中東民主」的好學生。

伊朗巴列維王朝時期的婦女

1979年,伊朗巴列維王朝被霍梅尼帶領的「伊斯蘭革命」所推翻。伊朗從世俗國家,變成政教合一的國家。

1981年,伊朗和美國因巴列維國王問題、外交官問題正式斷交,兩國關係走向敵對。

那麼,伊朗和美國的關係是怎樣從親如盟友到變成敵人的呢?

一、巴列維王朝全面西化

伊朗和美國的關係的好與壞,與伊朗的世俗化和宗教化有著密切的聯繫。

伊朗的前身是歷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國——波斯帝國

波斯第一帝國版圖

公元前7世紀時期,原本生活在裏海北岸的雅利安人南下至伊朗高原,建立了波斯第一帝國。波斯帝國創造了諸多燦爛文明。

公元3世紀時期,波斯創立第二帝國,將拜火教定為國教。

拜火教,波斯第二帝國宗教

公元7世紀時期,阿拉伯人建立了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公元642年,波斯帝國被阿拉伯帝國擊潰。阿拉伯帝國在波斯強推伊斯蘭教

阿拉伯帝國占據波斯帝國

經歷了阿拉伯帝國數個世紀的統治,伊斯蘭教在伊朗逐漸取代了傳統宗教拜火教。波斯雖然「伊斯蘭化」,卻始終未「阿拉伯化」。

公元8世紀時期,伊斯蘭教因為繼承人問題,分成了什葉派和遜尼派。大多數阿拉伯人選擇了遜尼派,波斯人則多數選擇了什葉派

伊斯蘭教各教派分布,伊朗主要是什葉派

13世紀阿拉伯帝國滅亡,波斯又被蒙古人、突厥人所占領,波斯地區政權林立。16世紀時期,經歷了7個多世紀的外敵入侵和分離的波斯迎來了統一。薩法維王朝統一波斯,建立了伊斯蘭帝國,史稱「波斯第三帝國」。

薩法維王朝自稱「國王是安拉在人間的影子」,根據《古蘭經》規定了波斯國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女性佩戴頭巾、必須服從丈夫等。至此,波斯全面「伊斯蘭化」。

薩法維王朝的創立者

然而,波斯統一不久就遭遇了西方列強的入侵。18世紀,俄國為了南下尋找溫暖港口,發動對波斯的戰爭,占領了波斯北方。18世紀末,薩法維王朝被卡扎爾王朝所取代。然而卡扎爾王朝卻沒能挽救波斯的危機。

19世紀時期,波斯南方被英國所蠶食。波斯淪為了英俄的「半殖民地」。20世紀初,英俄勢力依然盤踞在波斯。

英國、俄國瓜分波斯

1921年,卡扎爾王朝的陸軍大臣——禮薩·汗發動軍事政變,掌控了國家政權。1925年,禮薩·汗宣布廢除卡扎爾王朝,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禮薩汗,巴列維王朝的建立者

英國因為參與一戰遭到了一定的削弱。俄國在經歷了十月革命後建立蘇維埃政權,被西方各國孤立。

巴列維王朝利用這個時期,廢除了部分不平等條約,收回了部分國家主權。但英國依然盤踞在波斯南方。

一戰後,隨著民族解放運動婦女權利運動的發展,民族主義和世俗化成為了世界主流。凱末爾在土耳其開啟了世俗化改革,實現了國家的世俗化

受凱末爾的影響,巴列維王朝在波斯開啟了現代化以及去頭巾的世俗化改革。

巴列維王朝改革時期的波斯婦女

一戰後,蘇聯被巴列維王朝視為潛在的威脅。英國勢力依然盤踞在波斯南部。巴列維王朝希望依仗美國,來牽制英國和蘇聯。

二、伊、美建立盟友關係

一戰後,英國的語言學者發現,波斯語、印地語和歐洲語言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歷史學者研究認為「雅利安人是印歐語系的祖先」。

20世紀30年代時期,這一理論成為了歐洲各國的共識。

1933年,德國納粹上台後,極力鼓吹「德國人是最純粹的雅利安人(德語屬於印歐語系),雅利安人是優秀民族」的理論。

波斯人是雅利安人的一支。這與波斯推行的民族主義不謀而合。1935年,巴列維王朝改英文國名為「伊朗」,意為「雅利安人的家園」。

代表波斯民族主義色彩的《列王詩》

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伊朗宣布中立。

因為伊朗和英國、蘇聯的關係都不好。出於擺脫英國、蘇聯控制的需要,伊朗名義上宣布中立,實際上偏向德國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蘇聯難以支持曠日持久的戰爭,急需英美的援助。伊朗周邊的波斯灣是英美援助蘇聯的必經之路。

伊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黑色為被法西斯占領部分

為了迫使伊朗加入對德作戰,蘇聯聯合英國,出兵占領伊朗。

1941年,在蘇聯的壓力下,禮薩汗退位。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小巴列維)繼位。伊朗對德作戰。

英蘇出兵占領伊朗

戰後,英軍撤出了伊朗。但蘇聯為了獲取印度洋出海口,不僅占據著伊朗,而且在1946年扶持伊朗北方的庫爾德分離勢力建立「馬哈巴德共和國」(1946年1月至12月)。

蘇聯扶持的庫爾德分離勢力(紅色)

蘇聯賴在伊朗的行為,引起了巴列維王朝的強烈不滿。

此時的美國和蘇聯走向了冷戰。伊朗扼守裏海南下至波斯灣、印度洋的交通要道。美國全面扶持伊朗可以遏制蘇聯南下進入印度洋。

美國通過伊朗遏制蘇聯南下

此外,從20世紀初開始,波斯灣地區發現了大量的石油資源。當時伊朗的石油資源比沙特、卡達半島、特魯希爾(阿聯)都要多。因此,美國也希望和伊朗建立盟友關係。

二戰後,伊朗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美國和伊朗達成了石油協議,美國獲得了伊朗40%的石油開採收益。這對於美國的石油工業生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波斯灣地區的石油資源

為了全面扶持伊朗戰後的建設和世俗化改革,美國對巴列維王朝提供了6800萬美元的資助,幫助伊朗建立了現代化工業體系。

為了伊朗能夠成為抵禦蘇聯南下的屏障,美國不僅給予了伊朗大批的經濟援助,還給予了伊朗眾多的軍事援助。例如美國當時較為先進的F-14戰機也援助給伊朗。

F-14戰機

二戰後,核工業備受世界各國的重視。蘇聯打破了美國在核武器的壟斷後,美國扶持伊朗的核工業體系。

1957年,美國第一次為伊朗提供了核反應堆以及核燃料。

20世紀60年代時期,美蘇爭霸之中,蘇聯處於強勢地位。為了防止蘇聯南下,美國更是向伊朗提供了武器級鈾濃縮。

伊朗的核物理研究室,當時招收女學生

在美國的全面扶持下,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伊朗和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鐵桿的盟友。

三、伊朗、美國關係惡化

在美國的扶持下,伊朗的政治和軍事實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小巴列維在美國扶持下,開啟了更加激進的世俗化改革。1963年,小巴列維開啟了白色革命(相比於流血的紅色革命),重點就是給予了伊朗婦女更多的權利。婦女可以進入政府機關工作。

白色革命推動的10多年裡,伊朗的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到1979年,伊朗GDP高達904億美元,高於韓國的667美元。

1960-1979年,伊朗的GDP變化

巴列維王朝的改革雖然帶來了經濟增長,卻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伊朗普通百姓並沒有從改革中獲益,王室過著揮金如土的生活。如此過大的貧富差距,引起了伊朗民眾的強烈不滿。

伊朗巴列維王朝的奢華

伊朗豐富的油氣資源的收益,美國獲得了近四成。一些人把巴列維王朝視為美國的傀儡。對於巴列維王朝不滿的情緒與日俱增。

伊斯蘭教在伊朗紮根1500多年,深入到農村的百姓人心。巴列維王朝過於激進的改革觸動了教士階層的利益。以霍梅尼為代表的教士階層成為了反對巴列維王朝的主導力量。

伊斯蘭革命,高居宗教領袖霍梅尼畫像

1977年,在霍梅尼的帶領下,伊朗爆發了反對巴列維王朝的伊斯蘭革命。革命之初,霍梅尼承諾伊朗民眾有穿衣自由,進而獲得了多數人的支持。起初,美國並未干涉伊斯蘭革命

1979年,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小巴列維流亡至美國。伊朗建立了「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成為了領袖。此後,霍梅尼頒布憲法,確立伊斯蘭教的絕對統治地位。

此後,伊朗出台了性別隔離、婦女必須戴頭巾的禁令。並設立道德警察,盤查婦女配戴頭巾是否合規。

至此,巴列維王朝的世俗化改革全被推翻。

伊朗女足,比賽戴頭巾

霍梅尼掌權後,要求美國引進小巴列維,被美國拒絕。1979年11月,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占領,66名外交官和平民被伊朗當局扣押,史稱「伊朗人質危機」。

美國電影《逃離德黑蘭》,反映的是伊朗人質危機

該危機持續了長達444天。1980年,小巴列維去世後,人質危機有了轉折。1981年1月,在美國的多重斡旋下,人質危機結束。美國和伊朗斷交,美伊關係走向了對立。

自從美伊斷交之後,美國開啟了對伊朗的全面圍堵。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波斯灣的名稱使用上,使用看似中立的「海灣」或者「阿拉伯-波斯灣「(海灣更常用)來稱呼「波斯灣」。以此打壓伊朗在此地的存在。

海灣戰爭的海灣,即波斯灣

除此之外,美國利用美元優勢,將伊朗踢出美國主導的美元-石油結算體系。伊朗的進出口受到嚴格的限制,嚴重打擊了伊朗經濟。

2021年,伊朗的人均GDP為7500美元,遠落後於卡達、阿聯、沙特等產油國。

除經濟方面制裁之外,美國在軍事領域也不斷向伊朗施壓,開啟了全面對伊朗的武器禁運。使得原本依賴美國軍事援助的伊朗的武器裝備大不如前。

伊朗是什葉派國家,與沙特奉行的瓦哈比派有教派衝突。歷史上,伊朗主體民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關係不和。為了對付伊朗,美國全面加強與沙特關係,給予沙特先進武器對抗伊朗。伊朗的安全受到嚴峻挑戰。

美國圍堵伊朗

伊斯蘭革命之前,美國給予了伊朗諸多核設施的援助。伊朗利用美國遺留在伊朗的核設施從事鈾濃縮活動,發展核事業。

伊朗布希爾核電站

美伊關係惡化後,美國屢次指責伊朗打著「和平使用核能」的旗號生產核武器。伊核問題成為了影響中東安全的重要問題之一。

1995年,美國總統柯林頓簽署了制裁伊朗的第12957號行政令,譴責伊朗發展核武器,加劇了伊核問題的不穩定性。

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體制。世俗化政策全部被推翻。婦女的權利受到進一步打壓,伊朗婦女必須戴頭巾,長期不允許進入球場看比賽。

伊朗婦女,出門必須配戴頭巾

美國以此為由多次指責伊朗侵害人權。2015年,伊朗裔美國新聞記者發起了「我的隱身自由」網絡活動,鼓勵伊朗女性上傳發布不戴頭巾的照片。

伊朗譴責美國干涉伊朗內政。特朗普上台後,將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列入恐怖組織的行列。作為回應,伊朗宣布將美國中央司令部列為「恐怖組織」。

2020年,美國策劃襲殺蘇萊曼尼,使得雙方關係降入冰點。

2022年9月13日,一位22歲的伊朗女子因被指控頭巾不合規被德黑蘭的道德警察逮捕。3天後,該女子不幸身亡,引起了伊朗全國的抗議運動。諸多伊朗國腳、球迷也加入了聲援行動。

世界盃賽場上,一些伊朗球員甚至通過拒唱國歌的方式表達抗議。伊朗球迷們則通過在國旗上寫標語的方式表達抗議。

伊朗賽後舉旗抗議

2022年12月,在全國的抗議浪潮中,伊朗宣布即將取消了道德警察。但伊朗和美國以及西方國家的關係並沒就此緩和。伊朗政府以此為藉口,多次譴責美國搞顏色革命,干涉伊朗內政。美伊關係短期內難有緩和的跡象。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d0cfd49c235178c53ee6383448a57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