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都是小孩子看的?不!它本就可以老少咸宜寓教於樂

2022-05-31     ACGN

原標題:漫畫都是小孩子看的?不!它本就可以老少咸宜寓教於樂

現在咱們國內漫畫愛好者是真挺多的,特別是在年輕一代的朋友們中,呈現大眾化趨勢。咱們國內的廠商、平台啥的也挺給力的,每個月、每個季度推出的新作不少,無論是原創的還是改編的,那產量妥妥的,數量多,質量也在慢慢跟上。

不過,因為這些作品的受眾還是年輕人為主,所以也有一些聲音覺得,這些作品也就年輕人看看,甚至還有更「經典」的言論,覺得那些紙片人的也就小孩看了圖個樂,大人誰看那啊,對於這種觀點,我個人是完全不認可的。

漫畫興起,老少皆宜

誠然,現在漫畫作品粉絲還是年輕人居多,但是藉此說這類作品是小孩子看的未免太過偏頗,它應該是一種老少咸宜,不同年齡、背景的人都可以欣賞的表現形式。像我這種工作好多年的大叔也喜歡看漫畫呢,小時候可能看日本那邊的漫畫多一點,這些年國產優秀漫畫多了,我也開始各種優秀作品都追,啥《一人之下》、《非人哉》、《伍六七之黑白雙龍》、《月魁傳》這些我都看的。

更重要的是,漫畫已經從「消遣娛樂」單一導向的產品,升級為符合大眾化審美和主流價值觀的文化內容。它可以是一種娛樂方式沒錯,但也是可以作為公益、宣傳、引起共鳴的載體。漫畫作為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可以用內容承載內涵,給予人心靈的震撼和靈魂的洗滌,我想這種洗滌是不分男女老幼的。

比如最近,我就看到了一篇紀念袁爺爺的漫畫作品,名字叫《「種子選手」袁隆平》。這篇漫畫以袁爺爺的貓「花花」為切入點,回顧了他老人家的成長,展現了他為了實現「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的理想而奮鬥的一生。

少時只知道袁爺爺是「雜交水稻之父」,是我為之自豪的校友,卻未能對他值得尊敬的一生深入了解,等到他老人家離開才去了解了他光榮偉大的一生。這次看到這幅漫畫,內心為之一顫。袁爺爺已經離開我們一年多了,但是他的精神和品格,永遠影響著我們,我想,讓更多人通過漫畫作品這樣受歡迎又易於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寄託對袁爺爺的哀思,學習他的偉大精神是很好的。

漫畫不僅能娛樂,還能寓教於樂

國內這些年,娛樂性質的漫畫發展得挺好,佳作很多。同時,公益性、寓教於樂的作品也不少,像我前面提到的《非人哉》也和不少公益組織合作推出過急救科普漫畫,《吾皇萬睡》一類的漫畫作品甚至和有關部門合作,讓主人公擔任了「i廣州網絡文化大使」,一起做公益宣傳。

最讓我難忘的可能還是2017年國家公祭日時的一副漫畫,看得我熱淚盈眶。來自1937年代小女孩和2017年的小女孩隔空相望,一個是被敵人撕裂的殘破的街道,一個是和平繁華的現在,配合上「那年亂世如麻,願你們來世擁有錦繡年華」的文字,更加讓我感慨先人們的不易,更加讓我默默發誓要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要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隨著許多優秀動漫作品被廣大粉絲認可,背後的動畫公司也逐步出圈。其中一些優秀的動畫公司,也開始承擔起了「傳播正能量」的社會責任。近期刷屏網絡的袁爺爺系列漫畫,是由央視網和藝畫開天共同創作的。作為國內頭部的藝畫開天,其代表作《靈籠》在泛二次元圈可謂家喻戶曉,《非人哉》的製作方分子互動和《吾皇萬睡》的製作方一間宇宙則是以溫馨日常向作品為主,作品曝光量均達到百億級別。

商業化固然重要,但這些公司沒有忘記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主動引導行業向好發展。他們本身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同時在行業內打拚了多年,知道大家喜歡看什麼的,能夠主動將公益內容和大家喜歡的漫畫內容做一個結合,創作出一一些正能量的內容,也正表明了他們在商業探索之外的社會擔當。

我想,漫畫這種大家喜聞樂見、相較於單純的文字宣傳文字標語更加生動的藝術形式,本身就是一個寓教於樂的絕佳宣傳載體。甚至,這都並非是新鮮事物了。

作為宣傳載體,漫畫不是新鮮事

咱們國產動漫經歷過一段低潮期,這些年才開始復甦,有各種好作品湧現出來,但是曾幾何時,咱們國內的連環畫、諷刺漫畫也是非常火的,甚至早些年國內文化普及率不高的時候,更多還是依靠漫畫這種大家一看就懂,沒多少文化的勞苦大眾也能理解其內容的方式來進行宣傳活動。諸如《三毛流浪記》一類的漫畫,諸如豐子愷大師創作的諸多作品,都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而在動漫產業更加發達的日本,漫畫除了單純的娛樂作用,同樣可以啟迪民智、寓教於樂。幼年時看過的《哆啦A夢》讓我學會了要珍惜友誼,少時看過的《JOJO》讓我明白了何為黃金精神,現在看《少年SF短篇集》感覺脊背發涼。更別提他們還將《三國志》、《史記》等前人創作的經典著作都改編成漫畫,讓觀看者們在娛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學習了文化知識。

只是咱們國內動漫產業這些年才開始復甦,所以年輕的朋友多一些罷了,你像日本這種動漫產業發達的國家,一些經典漫畫比好多人爺爺輩的歲數都大了,各種年齡段的愛好者也蠻多的。

所以我想可以這麼說,漫畫作品也可以是既好看有趣,又承擔宣傳公益寓教於樂功能的,我感覺有點像什麼呢?有點像已經更加成熟的小說、歌曲、電影電視劇一般,既有樂趣,也可以有內涵,既可以服務某些特定年齡層的觀看人群,也可以做到老少咸宜。

這二者是不衝突的,當然可以有那種單純為了看了圖個樂的作品,也可以有那種嚴肅認真的宣傳向作品,還可以有那種二者兼顧,既有樂趣性又有教育意義的作品;當然可以有那種讓小朋友們看了很開心的作品,也可以有那種大人甚至長者們看了為之動容的作品,還可以有那種老少咸宜,大家都可以欣賞其內涵的作品。

我甚至期望,咱們將來能夠有更多充滿著中國味道,結合中國本土特色的作品,比如袁爺爺的故事,比如我們諸位先烈們的故事,比如諸位為了祖國發展付出了努力犧牲的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比如你我的故事。

期待中國動漫講好「中國故事」

這些年在動畫行業里我倒是真的看到了一些類似的展望,《圍棋少年》讓國人也理解到了圍棋的魅力,《京劇貓》通過有趣的故事宣傳了咱們的京劇文化,而在《靈籠》這樣一個科幻風的故事裡,居然巧妙融合進了咱們中華傳統里天人合一,合作共存的思想。看到白月魁英姿颯爽地對著馬克獸一頓踩背、拔罐的操作,搭配著超燃的嗩吶BGM,感觸真的頗多。

前面提到的袁爺爺的紀念漫畫的製作方藝畫開天,就是《靈籠》的衍生漫畫《月魁傳》的著作方,我個人是很喜歡這種兼顧作品可看性的同時,融入東方價值觀的作品的。

80年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點明了文藝為誰服務這一根本問題,由此誕生了無數既有可看性,又有內涵有教育意義的作品;80年後,漫畫作為一種新興的文藝形式,我想除了其趣味性和可看性,也是可以寓教於樂充滿內涵的,而這些優秀的動漫公司們,正在沿著這一條正確的道路創作作品。

一切優秀的文化創造,一切傳世的精品力作,都是時代的產物,我相信,中國漫畫作為這個時代年輕人們的心頭愛,也必將創作出無數優秀的作品,我更堅信,在無數優秀的中國動漫人們的努力下,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c6a4a4ecc29568bc955e47e52bfd9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