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時間久了,很多事都可能見到。舉例來說,相信不少人有聽過一個說法——腳底長痣,一定要切除。要問為什麼,那就是腳底的痣容易惡變,或者說,容易痣摩擦後容易惡變。言下之意,就是腳底的痣容易惡變為黑色素瘤,必須要提前切除預防。
那麼,這個說法是真是假?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簡單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那就是這說法不靠譜,不建議盲目切痣。
要詳細回答的話,就得展開討論。如果有興趣,就接著往下看。
1.痣的惡變風險總體很小
網上信息看多了之後,我們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誇大壞事發生的機率,比如過分擔心痣會惡變。
普通的痣幾乎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的,在人群中的發生率將近100%。
而惡變後的黑色素瘤,在人群中的發生率就小得多,不是1%,不是0.01%,也不是0.001%,而是0.0009%,也就是平均100萬人當中只有9個人會得黑色素瘤。這個數據來自於國家腫瘤質控中心黑色素瘤質控專家委員會近期發布的學術著作《中國黑色素瘤規範診療質量控制指標(2022版)》。
從數據上就能很直觀的看到,痣的惡變風險總體很小。100萬分之9的機率,幾乎堪比贏得彩票的頭獎,或者成為世界冠軍或奧運會金牌得主,又或者短時間內經歷兩次車禍。
2.摩擦不見得是痣的惡變危險因素
再一個誤區是,我們不少人把日常的摩擦看得太重了,甚至以為這是一個健康常識。其實,摩擦不見得會加速痣的惡變。
之所以這樣說,是有很多證據的:
迄今為止,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認定機械摩擦會引起惡變或者加速惡變;
痣惡變的主流危險因素並不包括機械摩擦;
也沒有觀察到腳底的痣比其他部位的痣更容易惡變;
其他皮膚部位的痣同樣也都會有摩擦,比如手、臉、頭皮,平時用手、洗臉、梳頭的時候,也都難免會有頻繁的摩擦。
3.需要關注的危險因素有這些
更重要、更關鍵的一些危險因素是長期強烈的日曬、兒童期反覆的嚴重曬傷、頻繁的日光浴、痣的總數過多(50~100個,甚至更多)、個人或者家人此前得過黑色素瘤、皮膚特別白的人(類似於白種人)。
其中可以看出,過度的日曬其實是對皮膚不好的(想必日曬少或不日曬的人來說)。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陽光中紫外線的作用。紫外線能夠直接破壞皮膚細胞的DNA結構,導致DNA損傷。這種損傷累積過多的話,可能會引起細胞突變,進而有可能出現癌細胞。
另外,長期強烈的日曬還會引起皮膚組織結構的損害,導致皮膚老化、彈性纖維破壞和膠原蛋白降解,從而增加皮膚癌(包括黑色素瘤)的發生機率。
為了減少這種風險,可以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避免長時間的暴曬;
穿戴適當的防曬衣物,進行物理遮擋;
皮膚暴露部位使用防曬霜;
用上太陽鏡,保護眼睛。
4.定期觀察優於盲目切除
更主流的學術觀點是,大多數出後慢慢長出來的這些痣,基本上終生都是良性的,惡變風險很像,基本不用預防性地切除痣。
這些常見的痣,都有自己的變化過程,比如個數在兒童期和青春期會開始增加,20多歲的時候達到峰值,之後隨年齡的增長還可以慢慢消退。甚至在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痣都可以有一些自然地變大或者變得凸起。
另外,還有一個知識點是——即便是黑色素瘤,其實大概有2/3的都是從正常皮膚長出來的,只有1/3的黑色素瘤來自於此前就有的痣。所以,大家不要見痣色變,很多時候只需要觀察即可。
那麼自己如何觀察呢?
一個比較簡便的辦法,就是使用國內外主流的ABCDE法則來做初步判斷。
這個ABCDE,是5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合,分別是:
A為外觀上面的不對稱(Asymmetry),痣不是圓形或橢圓形,從中間畫一條線的話,兩邊的外觀各不一樣;
B為邊界(Border)出現了變化,變得不規則、不清楚或者像扇形;
C為顏色(Color)的多重變化,不再是單純的一個顏色,不同區域有不用的顏色,紅的、白色、黑色、褐的、藍的,都可以出現;
D為直徑(Diameter)變大,一般出生後的痣直徑在5毫米以下,如果直徑大於了6毫米,那就要稍微留意下;
E為痣出現了進展(Evolving),這指的是痣和身上別的痣看起來不一樣,比如大小、形狀和顏色等層面出現了變化。
如果發現身上的痣(不管是腳上還是其他部位)有ABCDE法則中的某些變化,或者自己難以判斷,為了穩妥起見,可以看醫生,再做進一步的評估,比如醫生詢問長痣的情況、看痣的外觀、做個別的檢查。如果痣一直沒有變化,很穩定,那麼就可以繼續觀察。
最後,也要強調幾個使用ABCDE法則需要注意的細節,不要以為符合法則就代表惡變,比如說:
如果是出生就有或生後幾周就有的痣,我們認定為先天性色素痣,評估的話就不宜參考這個法則(不太有參考價值),更重要的是由醫生來評估了;
懷孕期間正常的痣也很容易出現變化,比如長大、變黑,這是孕期的常見情況,幾乎都不是惡變的跡象,不用太擔心;
ABCDE法則只是一個初步篩查的手段,不能用來確診,不代表滿足其中的字母就診斷是黑色素瘤了,即便滿足所有的字母,也都有很多不是黑色素瘤,甚至都不是痣,而是其他誤診為痣的皮膚良性病變。
那好,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現在,你怎麼看待長痣這件事呢?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唐教清 皮膚科主治醫師 醫學博士 科普作者
審核:程芳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醫院 皮膚科 主任醫師
來源: 星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