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劍三先生—楊時、羅從彥、李侗,閩學發展的奠基人

2022-07-30     言語者

原標題:南劍三先生—楊時、羅從彥、李侗,閩學發展的奠基人

南劍三先生 指宋朝人楊時、羅從彥、李侗。此三人皆是南劍(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區一帶)人,相師承,攻二程之學,故稱。簡介楊時、羅從彥、李侗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的理學家。因三人都是閩之延平人,延平在宋朝稱南劍州,轄劍浦(今南平)、將樂、尤溪、沙縣和順昌五縣,故被稱為"南劍三先生"。

楊時——閩學鼻祖

楊時(1053—1135年),字中立,號龜山,學者稱龜山先生。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南劍西鏞州龍池團(今福建省三明市)人。北宋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楊時學問淵博,有經邦濟世之才,為官政績突出,愛國恤民,清廉正直,先歷官之處「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他學於程顥、程頤,同游酢、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大弟子。又與羅從彥、李侗並稱為「南劍三先生」,被後世尊為「閩學鼻祖」,將「二程」洛學傳播至東南等廣大地區,在「二程」和朱熹之間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為閩學及其思想體系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為理學南傳及中華文化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羅從彥——閩學奠基人

羅從彥,1072出生,卒於1135年,字仲素,號豫章先生,出生在南沙劍州,宋朝經學家、詩人,豫章學派創始人,有著作《中庸說》、《豫章文集》。羅從彥是閩學發展的關鍵人物,他上接程顥、程頤、楊時,下傳李侗、朱熹,是閩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從當時社會現實的需要出發去理解、接受和消化洛學,並針對當時吏治腐敗的嚴重狀況,著重強調了在上位者進行道德修養和嚴格要求自己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他反對民族壓迫,積極主張抗金,大力提倡名節忠義和廉職等道德風尚,表現了較強的民族精神;他一生刻苦好學,「篤志求道」,不惜變賣田產,多次背著乾糧徒步問師求學,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十分感人,更為後人景仰。

李侗——閩學傳播

李侗(1093一1163)南宋學者。字願中,學者稱延平先生。南劍州劍浦(屬今福建南平)人。李侗為程頤的二傳弟子,年輕時拜楊時、羅從彥為師,得授《春秋》、《中庸》、《論語》、《孟子》。學成退居山田,謝絕世故四十年。李侗對朱熹十分器重,把貫通的「洛學」傳授朱熹。自此朱熹不但承襲二程的「洛學」,並綜合了北宋各大家思想,奠定了他一生學說的基礎。李延平同時還是朱熹之父韋齋先生朱松的同窗,同師羅從彥。

歡迎留言、評論、轉發、收藏!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c37ec31e1a51da1d49dbf1bcdfe3a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