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代共鳴 與人民共情

2024-08-05   鄭州日報

電影的時代性與人民性

「中國電影要把握時代脈搏」「電影創作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堅持出作品與出人才相結合」……日前,第3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系列活動期間舉辦了「電影:時代與人民」專題座談會,邀請電影從業者和專家學者分享心得體會,共話推動電影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路徑與措施。

座談會由中宣部電影局、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回顧了中國電影十年來的發展歷程。與會人士從弘揚電影傳統、推動創作繁榮、激發創新活力、推進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等方面展開了交流討論。

近年來,我國電影票房表現亮眼,電影市場持續繁榮發展。「廣大電影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了一批展現時代發展的電影佳作,既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又贏得了群眾的口碑。」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謝力說。

面對社會變革和人民群眾新期待,電影從業者應該如何更好助力電影強國建設?

對此,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表示:「我們要勇於探索新的題材、新的視角、新的表達,讓電影作品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真切充分反映時代精神。」

結合自己製作《尋龍訣》《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等影片的經歷,導演烏爾善認為,電影創作者要堅持守正創新,用最新的電影技術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中國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電影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我們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富有中國美學精神的視聽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我演過農民,發現不去農村生活一段時間,不真正乾乾農活,就會演得不像農民;我演過企業家,如果沒有跟企業家們掏心挖肺地聊天,我真沒想到他們除了創造財富,內心還會有那麼厚重的家國情懷。」演員張譯說,「演員心裡要清楚,脫離生活的表演蒼白而無味,必須要把擁抱生活、觀察生活和體驗生活作為我們一生的功課。」

在與會人士看來,電影創作者需要尊重藝術、尊重觀眾,這樣才能為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不斷提供動力。

「時代在變,電影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編劇張冀認為,電影從業者要打破套路化、機械化的創作思路,深入生活開展調研,主動應變,不斷尋求電影創作上的新突破。

「我們需要通過精湛的藝術表達,讓觀眾被影片的故事所吸引、被人物的情感所打動,讓他們觀看影片後可以感受到電影震撼人心的力量。」導演尹力說。

「記得我在參加電影《流浪地球》路演時,一位小朋友發言說看完影片想成為一名太空人,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電影帶給觀眾的力量。」演員王智說,「我也將堅守電影人的社會責任,踏踏實實把作品完成好,給觀眾帶去更多情感共鳴。」

與會人士也認為,推動電影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加強人才培養,凝聚社會各界的合力。

「中影推出的預約放映,是我們在放映方式上的新嘗試,目的是為了貼近觀眾消費習慣,促進供需匹配,培育細分市場。」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傅若清說,「我們要在進一步增強全國市場服務保障能力基礎上,以新業態、新形勢、新模式優化供給。」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電影行業的健康發展,也需要通過建設性的電影批評和學術研究工作,讓創作界與評論界形成良性互動,更好推動電影的創新與進步。

中宣部電影局常務副局長毛羽表示,電影要抓得住時代精神的主流、跟得上觀眾需求的變化、經得起萬千目光的審視、擔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汲取靈感、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展現中國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新華社成都8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