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取名字的講究和文化內涵

2022-07-28     周易與傳統文化

原標題:中國人取名字的講究和文化內涵

謝詠老師姓名學談,中國人取名的講究和文化內涵

中國人的姓名文化,中國人姓名的起源與發展,中國權威姓名學大師,謝詠老師姓名學談,中國人姓名故事,中國人的姓氏和名字簡論,中國人取名的講究和文化內涵,中國姓名與文化的關係研究;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那麼你知道在名字是怎麼的來的嗎?可以來了解一下的。下面是由中國姓名學老師,謝詠老師大家整理的「中國姓名與文化的關係研究」,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相信很多準備取名字的朋友們都比較關注這個問題的,這個中國易經風水師,謝詠老師就來和大家談一談這方面的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仔細閱讀一下,如果還是判斷不準的,可以聯繫謝詠老師來幫助研究分析!

謝詠老師,出生於周易文化之家,一直致力於《易經》的研究運用,是國內實力派的易學老師,主要擅長周易八字起名,命理預測,風水調理等,尤其是謝老師的「姓名學」,採取正統命理之核心五行《喜用神+姓名學》起名,更是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給姓名增添了不少的能量和色彩,歡迎聯繫謝老師!

(1)謝詠老師整理:姓名的起源與演變

姓名,每個人都會有,而且一旦確定,基本會伴隨著我們一生。姓名也可以叫做名字,很多人會覺得姓名和名字不是一樣嗎?其實不然,姓名和名字有區別,只不過區別很少人知道罷了,久而久之,姓名和名字二者也就等同了。姓名的起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從字形結構也能看的出來,姓字和女人的生養有關。姓名對於每個人都很重要,也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傳承。

姓名,最早起源於遠古時期,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姓」人所生也,從「女」、「生」這是對「姓」的產生的闡釋,說明姓名最早是開始於母系社會,以女性為核心。姓是一個族群的標誌,一個族群一般都是同姓之人,名就是個人的區分。老子的《道德經》也說過:「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為了區分一個族群的一個人,就形成了姓名,姓加名,成了一個人獨特的標誌,就可以和別人區分開來。

在父系社會姓氏拓展,到了周朝,姓氏發展進入黃金期,秦朝統一六國後,姓氏發展逐漸穩定。而後經過歷史不斷的發展,我國的姓氏越來越多。據統計,我國文獻中記載的姓氏就有5660個,其中單姓的3484個,複姓的2030個,三字姓146個,還有一些多字姓和少數民族的姓氏沒有記載在上面。

(2)謝詠老師整理:名字的由來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

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髮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髮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姓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還有小名、別名、綽號、乳名等。廣義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名稱;狹義的姓名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

名字的起源在姓名之後,孩子出生之後,由父親取名,等到男孩二十歲舉行加冠成年禮的時候,再取字,如果是女子,在十五歲笄禮的時候,取字。古代的男女都有名有字,我們現代人一半只有名,沒有字,或者在一些古老的村落,可能還保有這樣的習俗。名和字兩者一般互相關聯,寓意相近或者寓意相反。比如岳飛,字鵬舉,都有展翅高飛,翱翔九天的意思;韓愈,字退之,愈和退兩者的意思相反。

姓名是包括姓和名,名字是名和字,這是兩者的區別。名也叫本名,在古代是自己的謙稱,字叫表字,在古代是對別人的一種尊稱。所以在電視劇中,一般自己介紹自己的時候,都會用自己的名,別人稱呼的時候,都會稱呼字。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字對於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是一個人的符號,也是一種歷史傳承,尤其是我們的姓。我們的姓就是一種文化底蘊,有了姓我們才相當有了根。在宋朝的時候,根據姓氏大族,編寫了《百家姓》,讓我們對姓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3)謝詠老師整理:中國人姓名故事

姓名是每個人的代表符號,是區別每個人的第一抽象特徵。然而在近五十年左右,人們對子女的起名,變得相對比較隨意,經常帶著時代烙印,諸如國、家、民、明、紅、英等等。尤其是近些年,兩字的姓名增多,因而經常出現重複,甚至經常出現在一個班裡就有重名重姓學生的現象,以至於帶來諸多不便。

然而上世紀以前,每個人的姓名是非常講究的。姓名不但是一個人的符號,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種希冀和願望,是華夏燦爛傳統文化的優秀體現之一。人的姓名涉及到姓氏文化、語言文字、天文地理、藝術宗教等等多門學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涵豐富,多姿多彩,是一門值得探討的學問。

中國人的姓名,在古代包含姓氏、名字、表號、地望等等。其中姓氏是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一般情況下只能繼承。而名字表號則是由父母或自己命名,以示區別。姓氏名字等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人完整的姓名特徵,極少出現重複,因而非常科學和富有意義。

姓氏由姓和氏組成,在先秦時代,姓與氏有區別,姓是不變的,而氏則不斷變化。在上古時期,最早為母系社會,由於人們對生理現象了解不多,因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抵抗惡劣環境,是以同母所生的子女組合成的部落共同生活,並且源自神靈崇拜,每個部落都有崇拜圖騰,於是結合圖騰自稱為「某氏族部落」(當時尚未出現文字),氏就此誕生。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分工合作的形成,人們對男女生理現象有了了解,並且男子生理條件的優勢,使得主宰的地位逐漸凸顯,於是出現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這時候部落首領為推選制,在部落內為了區別不同父親所生子女,根據父親形成了同父團體。隨著剩餘勞動成果的增多,分配偏向於部落首領或者人口占優的父系團體,這些優勢群體逐漸壯大,久之不斷淘汰弱者,逐漸形成單一祖先的父系社會。

依筆者推測,「三皇時代」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等都是處於過渡時期,一直到了黃帝時期才確立了真正的父系氏族社會。在父系社會,產生了文字,為了顯示區別,逐漸形成了同父後代的「姓」(當時稱為氏,諸如《說文》:「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都從「女」旁,表示這是一些不同女性始祖傳下的氏族人群組成,這說明姓是氏的延續和轉變。

然後隨著成員的增多,為了追求更多生產資料,氏族部落開始分化,由相近血緣的男子帶領出去成立另一部落,為了區分同父後代的不同群體,於是稱之為「某某氏」,「氏」的字意發生變化,不再是以前包含不同姓的大範圍的氏族部落,而是同姓以下的小部落,諸如上古時期的「五帝」:黃帝(有熊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堯(陶唐氏)、舜(有虞氏)等,都是同姓祖先,姬姓,但是氏族不同。

(4)謝詠老師整理:關於姓名的發展

到了夏朝建立封建社會後,隨著人口的更加繁衍,姓氏劃分更細,尤其是周朝,由於周天子大量分封諸侯,各諸侯依據宗法制度又進行詳細劃分,因而同一姓氏同一宗族下面會產生很多分支,各個分支都根據自己祖先有不同的稱號,也就是「氏」,於是,氏開始迅速增多以表示區別。正如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言道:「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諸如周是姬姓,後來姬姓下面又分為孟氏,季氏,孫氏、孟孫氏、季孫氏等等。

而縱觀周朝姓氏,姓延續上古時期的傳統,並未發生變化,以表示血脈傳承,然而氏卻不斷變化。氏不但是血脈的繼承,更多的是表示身份的標誌,還有別貴賤的功能。諸如貴者,有名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並且根據身份也會發生變化,比如伍子胥原本是伍氏,在其被殺之後,其子逃到齊國,地位大不如前,就改為「王孫」氏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宗法制度的崩潰(所謂的「禮崩樂壞」),舊有姓氏體系也逐漸混亂,姓氏也越來越多樣化,或祖先姓氏名字,或地名、職業、官職、居處等等,五花八門,非常豐富。如《左傳·昭公·昭公三年》記載晉國大夫羊舌肸說:「晉之公族盡矣。肸聞之,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室從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羊舌肸,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可以看出當時姓氏已經非常繁雜。

秦朝統一後,姓氏逐漸合併統一,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皆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這一傳統一直流傳到現在,基本上和秦漢時期沒有太多改變。

(5)謝詠老師整理:現代姓名得故事

談完姓氏,我們再看名字。姓氏是個人的家族血脈符號,與他人共享;名字則代表個人的本身符號,個人獨享;並且名和字來歷也不相同。在古代,人生下來有名,然而要等成年後才有字,《禮記·曲禮》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許嫁,笄而字。」,意思就是說,不論男女成年才取字,目的表示成人,然後人們稱呼只呼字不稱名,以示尊重。然而在父親和君主面前,不論自稱或他稱,只能稱呼名不能尊稱字。

並且古人的字,並非所有人都有,而是有貴族身份或者有機會接受教育的人才有。因為在春秋戰國以前,讀書識字並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平民百姓很少有機會學習,一直到了孔子「有教無類」以後,才有機會接受教育,從那以後大多數人除了自己的名,還都有了自己的字。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繫的,一般來說,互相映襯,互相補充,互為表里,或解釋,或相反,或相同,因而「字」也叫「表字」。除了名字,有些文人知識分子還給自己取號,以表達自己的理想、願望或抱負;也有別人贈與的綽號,還有的去世後被「諡號」,後人為了尊稱,便以號來稱呼。

關於姓氏和名字以及表號,上面我們略微解釋了其來源和代表意思,下面我們就其中幾種略舉幾個例子。

1、「名」和「字」詞意相同或相近,表示並列。諸如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其中羋姓自黃帝第八世孫季連之後,周時被封為楚國貴族,後代隨姓;屈氏源自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而名和字的「平」和「原」意思相近;正則和靈均,《五臣文選注》:「靈,善也。均亦平也。言能正法則,善平理。」。另外諸如諸葛亮,字孔明,都是亮的意思。周瑜,字公瑾,《左傳》:「瑾瑜匿瑕。」,瑜和瑾都是美玉的意思。

2、「名」和「字」詞意相互輔助,字為名的解釋。諸如唐宋八大家蘇軾三父子的名字,就是這個例子,蘇洵,字明允,「洵」指的誠然、確實,而「明允」指明察而誠信,是「洵」的延伸。蘇洵給兩個兒子起名,蘇軾,字子瞻;蘇轍,字子由。軾,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撫軾而望,高瞻遠矚;轍,車轍,道路所由也,人過留聲,燕過留名,無論功過,與車轍無關,蘇洵希望弟弟跟著哥哥前行,一生平安。

3、「名」和「字」詞意相互補充、延伸、修飾。諸如三國劉備,字玄德,玄德為自然無為的德行,而「備」則表示具備、完備。趙雲,字子龍,《周易·乾》說:「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張飛,字翼德,羽翼豐滿,德行具備,自然可以飛黃騰達。

4、「名」和「字」詞意相互對立。諸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字退之,「愈」為勝過之意,「退之」則是約束,使其「勿勝過」。宋代文學家晏殊,字同叔,「殊」指特殊、不相同,和「同」的意思剛好相反。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夜晚。

5、以官職和表號稱呼。古代人非常講究禮儀,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字,而稱其別號。號和名不一定有必然聯繫。例如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此外,有的認為稱字、號還不夠尊敬,於是就以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袁世凱被稱袁項城。

6、以郡望稱呼。古代對名門望族和門第非常看重,因而稱呼他人有時候用地望加字來稱呼。地望也稱郡望,即個人姓氏的祖籍地,諸如三國時期的謀士崔鈞,字符平,在三國演義裡面就加上郡望稱為「博陵崔州平」,看起名字自然是敬仰大詩人屈原,因而名和字都是依據屈原而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c1f462b02d47961d807d3c31b24bb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