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亂按電梯被批「沒教養」,爸爸的「懲罰」方式太值得借鑑

2019-09-16     育兒學說

生活中,經常看到很多「熊孩子」因為各種毛病被家長「收拾」,可是有時候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最後不僅收效甚微,還會影響親子感情。最近,來自楚天視頻的一位爸爸教育「熊孩子」的方法卻刷爆了朋友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點贊,來看看人家的爸爸是怎麼做的吧!



當孩子亂按電梯被鄰居批評之後……

小軍今年10歲,在讀小學四年級。有天晚上,他放學回家時,眼圈紅紅的,爸爸趕緊追問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小軍搖頭說沒事。沒過一會兒,小區的保安找上門來,說有業主投訴小軍從3層出電梯前,把4層至30層電梯的按鈕全部按了個遍。保安離開後,小軍承認自己確實亂按了電梯,而且還被一個叔叔批評了,這也是他眼圈發紅的原因。

爸爸知道後,教育小軍道,亂按電梯不僅會耽誤其他人坐電梯,而且還會影響運行安全。小軍聽後連連點頭,表示以後再也不這樣做了。「那你寫一份道歉信貼在電梯里,給大家道歉怎麼樣?」爸爸提議。愛面子的小軍怎麼都不願意寫,爸爸嚴厲地說:「爸爸沒把你教育好,也有責任,我們一起寫。

於是,小區的電梯里就多了兩份道歉書

(圖文無關)

小軍版

親愛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

你們好!今天晚上放學回家在3樓下電梯前,我將電梯里的的按鍵全部按了一遍。爸爸媽媽知道後嚴厲地批評了我,並講道理給我聽,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大家帶來不便,並可能引起安全隱患。在這裡我向所有的人道歉,並保證以後不做影響大家的錯誤行為。

爸爸版

小軍爸爸在自己的那份致歉信上,把這件事的經過進行了簡單說明,最後他這樣說:「作為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向大家道歉,並請大家一起監督孩子的行為。



孩子犯錯後,家長如何讓孩子長記性?

感謝這位爸爸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生動詮釋了「孩子犯錯後,好家長的正確打開方式」,為大家帶來滿滿的正能量的同時,也給我們教育孩子帶來了很多啟發。

眼下,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賞識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卻對於如何「懲罰」孩子知之甚少。其實,與賞識教育一樣,懲罰,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而且更是一門「技術活」。我們不妨參照以下幾個原則:


1.讓孩子明白犯錯原因

當孩子做錯事遭遇指責時,請不要隨意為孩子開脫。孩子由於年紀小,認知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較弱,你的袒護可能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讓他們在今後碰到類似的問題時「一錯再錯」。

因此,孩子犯錯後,家長一定要先和孩子講清原因,這是幫孩子改正錯誤的關鍵。同時,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所犯錯誤的性質或嚴重程度來選擇適當的懲罰方法,讓孩子更清晰地認知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係,從而增強責任感,比如:

如果孩子犯的是生活中的小錯誤,而這些小錯誤是由於好奇和求知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那麼就沒必要深究,只需讓他明白,需要承受自己犯錯的後果就行。

如果孩子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比如偷竊、撒謊等,家長就可以通過小懲大誡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以及給他人造成的不良影響。

2.事先告知孩子後果

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曾說:「犯了過錯的人之所以應受懲罰,不是由於他們犯了過錯(因為做了的事情不能變成沒有做),而是使他們日後不再犯。」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對要求孩子的事情以身作則,並經常和孩子溝通,讓他們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做了會帶來怎樣的後果等,這樣會無形中為孩子增加一道心理防線,幫助他們抵禦犯錯的衝動。比如,當孩子準備亂扔玩具時,父母可以先採取眼神警告,然後明確告訴他:「如果你亂扔的話,我就會沒收玩具。」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迅速理解家長的意圖,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


3.懲罰教育要及時、適當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轉化,但是,如果家長的批評或懲罰過重,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範圍,則會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所以懲罰一定要適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避免態度粗暴,更不能惡語中傷或體罰孩子。

同時,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犯錯後,如果能立刻體驗到犯錯的後果,他的記憶會更深刻。但是,如果當時情況不適合教育孩子,比如:有客人在場,家長臨時有急事,孩子正在生病等,父母則可在事後與孩子回顧當時的情形,引導孩子認識錯誤。

父母在批評或懲罰孩子時,請注意以下事項:

要注意隨時關注孩子的身心感受。

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

處罰的地點應選擇不明顯、不正對大門的地方,以免傷到孩子的自尊心。

注意措辭、語氣,不要對孩子說威脅、恐嚇的話語。

處罰內容需徹底執行,不寬容、妥協。

處罰後要安撫孩子,讓他知道父母對他的關心和關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bycPm0BJleJMoPMGp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