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打仗要有武器,它是決定戰役勝負的關鍵,但並不是最終因素。比如抗戰14年,儘管日軍軍備先進且精良,部隊中飛機大炮坦克是標配,而我們只有小米加步槍,很多時候,士兵還要拿著大刀和日軍拼殺。而每個士兵平均也只有5發子彈,每5人才分配到一把手動步槍,足見雙方軍火上的差距懸殊了。很多人好奇,抗戰時,我軍使用最多、最經典的武器是哪些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第一把:漢陽造。被譽為「中華第一槍」,俗稱「老套筒」,生產數量超百萬支。在14年的抗戰中,我軍使用最久、裝備數量最多的槍械就是漢陽造步槍。該槍的原型是的德國的1888式委員會步槍,從1896年生產線引入中國,被使用了半個多世紀,一直到抗美援朝時期還在服役。抗戰時,成為了我軍的主力武器之一。當時無論是國軍、八路軍還是後方游擊隊、民兵都使用該槍。
漢陽造口徑7.92毫米,全重4.06千克,實際最大射程1300米,槍身長度為1.25米,加上刺刀的長度0.4米,面對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在白刃戰時,也不落下風。該槍由張之洞主導引進時,其實被德國軍火商給忽悠了,一開始德國說賣給我們的是當下最先進的毛瑟步槍。結果給的圖紙和生產線卻是被德國淘汰的1888式。
第二把:李-恩菲爾德步槍,誕生於1896年,是英國製造的手動步槍,在一戰、二戰乃至後來的韓戰,都被英國大量使用,其產量超7100萬支,目前來看,位居世界第二,第一是AK槍族,數量超1.5億支。該槍全長只有1.13米,旋轉即可發射子彈,經過多次的修改,改造成了裝彈速度快,操作方便,射程遠的精良步槍。
隨著士兵對槍枝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戰時,就改造成了可以發射20枚子彈的單手扣擊步槍,威猛的火力給敵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斷的有其他國家對此步槍進行採購;在二戰期間還改造成狙擊步槍,更加精準的射擊敵人,其射程達1000米。在抗戰時,作為援助武器,它也出現在了中國戰場,因其口徑為7.7毫米,因此在中國,它還有個名字叫「英七七」。
第三把:中正式步騎槍。這款才是真正的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於1935年引進生產線,並結合中國人的身材和作戰需求,經過改進更新,成為了中正式步騎槍,名義上來說,該槍是中國近代第一款制式步槍。在抗戰時被國軍廣泛使用,逐漸取代了漢陽造,成為制式武器。
該槍全槍約1.1米,口徑7.92毫米,射程可達到1000米外。相對於其他槍枝來說,該槍比較短小,士兵攜帶起來很方便,也便於作戰。而且配置的刺刀,還專門加長了,面對日軍的1.66米的「三八式步槍」也不吃虧。其具有操作簡單、結實耐用、火力兇猛等特點。截止到1949年,該槍產量超181萬支。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槍枝的性能越來越高,早期的槍枝早已落後,而我們中國,也早已擁有自己的國產步槍,比如殺傷威力大、射程遠、精準度高的95式的突擊步槍、03式突擊步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