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上海科技大學 ,作者創藝學院
學科交叉融合,創意智造未來。10月18日,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成功舉辦「人工智慧驅動下的增材創新智造」會議。
本次會議由上海科技大學和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指導,創藝學院與上海和蘭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創藝學院智造系統工程中心(Center for Adaptive System Engineering,簡稱CASE)承辦,旨在促進人工智慧與增材製造相結合領域的高水平科研合作與交流,重點探討數字賦能對增材智造全生命周期中各關鍵技術的推動作用。
上海科技大學校長江綿恆,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江舸,創藝學院副院長鬍江,創藝學院副院長王受之,創藝學院智造系統工程中心主任楊銳,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秦健,黨委副書記、總裁葉峻,黨委委員、副總裁楊勤勇,聯和投資首席戰略官、上海和蘭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方廣清出席開幕式。會議由江舸主持。
江綿恆在開幕式致辭中對現場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與感謝。他指出,此次會議作為建校十周年的活動之一,其關鍵詞「增材、智造」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想要真正自主創新需要提前布局與堅持投入。同時,他強調,智造系統工程中心在創意與藝術學院的建立與發展,也是創意的體現,該中心英文名中的Adaptive一詞,正表達了用創意融合各院所交叉學科資源的初衷。他希望通過舉辦本次會議,進一步促進人工智慧與增材製造融合領域的產學研交流與合作,探索更多應用場景,培養面向未來學科的交叉型創新人才。
創藝學院副院長鬍江介紹了學院的整體規劃布局。他表示,創藝學院將全力打造「智能構築材料中心」、「智造系統工程中心」、「數字交互與藝術中心」和「創意系統工程中心」四大中心,培養具備設計諮詢與策略、工程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培養更多契合國家戰略的創新型智能製造專業人才。
智造系統工程中心主任楊銳介紹了智造系統工程中心四年的建設發展情況。自2019年10月成立以來,中心重點開展在材料、機械、電子信息、自動化控制、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交叉基礎上的工程技術研究。目前中心建立了一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團隊,形成了數據驅動的增材製造、精準檢測及監控兩大特色研發領域。中心重視對外合作,已經與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上海和蘭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寶武集團、德國亞琛增材製造中心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開展了廣泛的學術合作和行業應用研究。
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上海和蘭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方廣清表示,聯和投資與上科大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低碳復合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產學研深度融合,和蘭動力與智造系統工程中心共同開展了一系列增材製造項目的研發與合作。公司期待通過本次會議,匯聚智慧促進學術進步,尋求機遇開闢合作空間,以「綠色發展、數字賦能、融通創新、合作共贏」的理念,共同推進增材製造技術和應用的新發展。
在主旨報告環節,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金屬材料與智能製造研究院院長吳鑫華帶來了題為「金屬3D列印認證及自動化」的演講。她以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為例,闡述了3D列印技術在概念設計到產品應用全產業鏈過程中的工作重點,並就目前行業熱議的3D列印手錶所產生的連帶效應指出,3D列印將迎來里程碑式變革,提前布局原材料生產和產線自動化,將對其行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專業總師梁恩泉在題為「非金屬增材技術在民用飛機的應用和展望」的主旨報告中指出,非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因其快速實現、多種材料工藝選項、用途廣泛等特點,在民用飛機設計和製造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還結合典型場景需求和非金屬增材的技術特點,對未來民機非金屬增材技術的應用趨勢和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此次會議邀請的專家學者還圍繞「材料構築及性能」「增材設計與過程仿真」「創意決策賦能智造」三大主題,分別作精彩報告,嘗試探討材料結構設計、過程模擬仿真、自適應製造、過程監測、檢測認證閉環製造生態的可行性。同時,也探討了增材製造與人工智慧的融合、模型算法在「AI for Science「中的應用等顛覆性的創新思路。
增材製造技術近年來引發了製造業新一輪技術變革,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數字化帶來了製造業設計、製造、裝配、檢測的全面升級,數字驅動的增材製造已成為智能製造領域的研究熱點。目前,智造系統工程中心已建成3D列印工藝、微觀分析及性能測試、仿真設計、製造全過程資料庫等軟硬體研發平台,正在致力於人工智慧、數字化技術推動的材料、設計、製造、檢測的閉環製造。由於增材製造涉及到的專業方向廣泛,智造系統工程中心也正在積極探索跨學科培養學生的新模式。通過解決高端裝備核心部件增材製造中的工程技術問題,凝練創新跨界的新技術、新工藝,使得具有材料、機械、自動化控制、電子信息、計算機科學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拓寬自己知識領域和技能的同時,提高解決科研難題的實踐能力。中心培養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除了繼續深造外,還進入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ABB、聯和汽車電子、比亞迪等高科技企業從事智能製造相關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