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方敲骨吸髓的小國,為何發生政變?

2023-09-04     正解局

原標題:被西方敲骨吸髓的小國,為何發生政變?

一場政變,讓來之不易的經濟成果變得前途未卜。

正解局出品

最近,非洲國家尼日爆發大規模反法示威,數萬名抗議者要求法國軍隊撤出尼日。

就在上個月,尼日剛剛發生了政變。

這個原本就極度貧窮的國家,再次被推入了不確定的深淵。

如果只用兩個字來概括尼日的話,那就是:赤貧。

這是任何人在談及這個國家時都無法迴避的現實。

非洲內陸國家尼日所在的地理位置

2022年,尼日GDP為139.7億美元,大約是我國GDP最低的西藏省的三分之一;人均GDP不到550美元,大約是國際公認的高度貧困線(2000美元)的四分之一。

即便按購買力換算,也是世界上最窮的十個國家之一。

尼日近10年GDP(美元)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尼日全國人口有六成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以下——低於2.15美元/天。

2022年,尼日統計人口有2620.8萬,也就是說這個國家有超過1500萬人的生活狀況低於國際貧困線,其中約1000萬人極端貧困。

在聯合國今年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排名中,尼日排名倒數第三,僅略高於鄰國查德和處於內戰的南蘇丹。

這個國家在倒數前三的方陣中已經掙扎了幾十年。

1990年至今尼日的人類發展指數

與貧困的生活水平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尼日這個非洲內陸的地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

尼日的鈾礦資源儲量排世界第五,截至2021年是世界第八大產鈾國,鈾礦品位很高,2021年產量達2248噸。

2021年鈾產量全球主要國家產量占比

除鈾礦外,能為尼日創造財富的礦產資源還有石油、煤炭、黃金、鐵礦、錫礦、磷酸鹽、石油、鉬、鹽和石膏等。

其中石油的儲量比較驚人,排名世界第60位。

尼日的石油儲量

照理說,尼日光靠賣資源也能活得很滋潤,可惜豐富的礦產資源並沒有讓本國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一方面是自然條件太惡劣。

尼日國土面積為126萬多平方公里,比我國西藏稍大。

全國面積六成以上是東部和北部的沙漠,終年無雨、荒涼炎熱;中部地區是三成的半沙漠遊牧區,也非常乾旱;只有約一成面積的東南部查德湖盆地和西南部尼日河盆地才是適合耕種的農業區。

尼日地形圖,只有南部狹窄的地區適合作物生長

人口八成都聚集在農業區,但只創造出四成左右的GDP;豐富的礦產資源大多儲存在沙漠地區,終年溫度50℃以上,嚴重缺水,基建匱乏,所以除鈾礦和石油之外,基本處於未開發狀態,很難創造價值。

另一方面,則是殖民統治帶來的災禍,致使尼日在獨立後的60多年裡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尼日在古代沒有統一的王國,在歐洲殖民時代成為殖民地,是法屬西非的最東部。

1960年8月,尼日正式宣布獨立,但這並沒有改變自身殖民地的地位。

剛剛獨立的尼日積貧積弱,那時已在國內發現了鈾礦和石油,政府非常希望能讓腳下的礦產變成國家財富,可技術的薄弱和設施的缺乏,令尼日只能空守金山。

法國便趁機提出了一系列「合作」開發計劃,借用殖民地時代留下的影響力,新誕生的尼日政府根本沒得選。

1961年,法國與尼日簽署了《尼日-法國合作協定》,獲得了尼日鈾礦的開採權,還租借鈾礦附近的土地,為期75年。

法國國有鈾礦公司阿海琺Areva在尼日有兩家子公司,在尼日北部的Arlit開採大量鈾礦。

成立於1968年的Somair,從露天礦井中提取鈾,年產2300噸鈾;成立於1974年的Cominak是世界最大的地下鈾礦之一,年產能2500噸。

尼日的鈾礦分布,星號為計劃中建設的鈾礦

控制尼日鈾礦的法國人,以極低的價格為本國保障了一半的鈾需求,里外里凈賺幾十億美元,

尼日所得極少,占出口七成的鈾礦,只貢獻全國GDP的5%。

獲得大量廉價的核電原料後,法國的核電站遍地開花,建有19座核電站60個機組,核能發電占總發電量的70%。

由於發電成本實在是太低,法國每年從電力出口中獲利超過30億歐元,是全球最大的電力凈出口國。

法國核電站分布

毫不誇張地說,每三個法國燈泡里,就有一個是靠尼日的鈾來點亮。

與之相比,尼日的電力供應卻常年維持在低水準,近九成人口無法獲得穩定的電力。

儘管已經獨立六十多年,尼日依舊被法國經濟殖民。

如鈾礦一般,法國對尼日的石油、煤炭等資源強行掠奪,絕大多數礦產資源都被法國公司控制,超九成的礦產收益都進入法國的口袋,尼日註定無法依靠礦產資源致富。

更可怕的是,尼日不僅賺不到錢,還要應付鈾礦開採帶來的污染和健康問題。

法國在開採鈾礦後拿走了寶貴的礦產,留下2000萬噸放射性污染物(相比之下,日本核污染水總計有100多萬噸)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給數十萬人帶來疾病和死亡。

外媒報道,法國在尼日的鈾礦留下2000萬噸的放射性廢物

法國公司沒有對採礦工人採取基本保護措施,也幾乎沒有任何醫療援助。

輻射導致鈾礦附近的村民因白血病和癌症死亡,還有各種流產和畸形嬰兒。

老一輩的村民回憶說,以前從未見過這些奇怪的疾病。

上天的饋贈,在資本家的巧取豪奪下變成了詛咒。

賺得盆滿缽滿的法國,對此沒有絲毫歉意,在他們眼裡,尼日人只是耗材。

一旦發現員工暈倒,或持續咳嗽、腹瀉、未知皮膚病等症狀,公司就會把工人解僱,至於任何健康問題,都與公司無關。

阿海琺的醫生則堅稱以上症狀都是常見的沙漠地區疾病。

面對法國人的掠奪,尼日政府不僅不敢出面干預,有些還與那些殖民者暗通款曲,沆瀣一氣。

首任總統阿馬尼·迪奧里(Hamani Diori,1916-1989)與法國政府和資本家關係很好,連私人助理和內閣總監都是法國人。

尼日的鈾礦等國有資源就是從他手中賣出去的。

其後通過軍事政變上位的孔切(Seyni Kountché,1931–1987)不但沒有收回鈾礦開採權,還通過一系列資本操作增加了法國人的持股比例。

法國政府也投桃報李,減少在當地的駐軍,以便為孔切製造政績。

總統們都這樣,那些緊隨其後的政客們更是短視到肆意妄為,新發現的煤礦、油田等國家資源被賤賣,一方面得到金錢,一方面還能得到大國對自己的支持。

這是政變後,尼日民眾抗議並要求法軍撤離的原因之一。

尼日民眾抗議並要求法軍撤離

最近十年,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源被發現,美國人也盯上了尼日,駐軍人數從不到100人猛增至1100多人。

他們打著維持地區和平的名義,掠奪著尼日的資源。

法國(綠色)和美國(橘色)在尼日的軍事基地

也正是因為如此,此次尼日政變後,美國副國務卿紐蘭跳出來對剛成立的軍政府喊話:你是知道美國的手段的!

自己政治混亂,主權又不獨立,尼日縱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也很難發展起來。

在當地人眼中,這次政變可能沒什麼大不了,只不過是又一次城頭變幻大王旗而已。

自獨立至今,尼日既遂和未遂的軍事政變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當然,每次政變的背後,都有西方資本的影子。

部分靠軍事政變上台/下台的尼日總統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政變可能會對尼日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因為,政變「恰巧」發生在尼日經濟的復甦時期。

在新冠疫情之前的幾年,尼日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6.3%,全國2400萬人民的生活水平已逐漸改善。

2022年,尼日的經濟在新冠疫情後強勁復甦,人均收入增長7.5%,貧困率下降6.4個百分點。

如果能按照這個勢頭髮展,預計到2025年,尼日的貧困率將下降到45.2%。

尼日政府計劃提高石油產量,石油、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長Mahamane Sani Mahamadou早在2021年就制定計劃,開放全國絕大部分石油產區,邀請國際石油公司共同開發。

尼日石油劃區,綠色部分為開放地區

尼日取得的經濟成果,離不開中國的支持。

中國一直是非洲最大的援助國,不計回報地對尼日進行糧食援助和醫療援助。

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國對外投資增加,我們還為尼日援建了大量基礎設施,比如,賽義尼·孔切將軍大橋、尼日第三大橋、凱大吉水電站、尼日-貝寧原油外輸管道……都是中國援建的。

凱大吉水電站是尼日第一座水電站,目前已成功截流,建設期間將為尼日提供上千就業崗位,為當地培養大量技術型人才,建成後將解決電力需求。

能把這個「第一」留給中國,充分說明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尼日只掠奪,不發展。

中國建設者在尼日

尼日-貝寧原油外輸管道是非洲最長的輸油管道,連接尼日阿加德姆油田和貝寧賽美港,線路全長1980公里。

這是中國石油在非洲投資規模最大的跨國輸油管道,也是打通尼日原油外輸通道的關鍵工程。

尼日-貝寧原油外輸管道

尼日的Termit在過去15年一直是石油開發最活躍的地區,中石油在這裡發現了約10億桶可採石油,並正在繼續勘探工作和開發新油田。

Termit每天可生產20000桶石油,其中一半供應給位於Zinder的一家煉油廠——由尼日政府和中石油共有。

煉油廠生產的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氣,一半滿足尼日本國需求,一半用於出口賺外匯。

尼日在這種合作中顯然嘗到甜頭,所以才有開放石油產區的計劃。

就在政變前的7月21日,由中國援建的尼日阿巴拉克-塔馬亞段公路修復項目在阿巴拉克省開工,中國駐尼日大使蔣烽和當時的尼日總統巴祖姆還出席了開工儀式。

新聞報道

2022年,中國成為尼日國內的第一大外國投資來源國,超過其原宗主國法國。

中國的入場,顯然引起了某些國家的嫉妒,於是有人想把水攪渾。

所以才有外媒分析,這次政變,是有人為了阻止中國。

按照先例,一旦非洲國家政局不穩,西方就有了插手的充足理由。

截至2023年7月,法國在尼日駐軍1500人。

美國在尼日也有1100人左右,此外,義大利駐軍約300人,歐盟約有50至100名軍人。

西方國家在尼日的駐軍總兵力在3000人上下。

而根據官方公布的信息,尼日自己的武裝部隊,包括陸軍、空軍和國家憲兵隊,總計大約5200人,裝備落後,軍事素養偏低,肯定不是西方國家的對手。

在政變發生後,美、法兩國喊話,西非共同體還弄了個提案,準備軍事干預尼日政變。

一貫跟西方不對付的俄羅斯也採取了行動。

華格納創始人普里戈任在社交媒體平台中發布了一段音頻,喊話尼日軍方有需要就給華格納打電話。

尼日就坡下驢,軍政府「二號人物」薩里夫-莫迪跑到鄰國馬里,與華格納集團取得聯繫。

據傳他們準備與華格納集團簽約,尋求普里戈任的「保護」。

現在普里戈任已確認死亡,尼日未來的形勢更加撲朔迷離。

普里戈任墜機身亡

說到底,弱國無主權,大國博弈之下,小國必然會在各方勢力的撕扯中難以自處。

一場政變,讓來之不易的經濟成果變得前途未卜。

希望尼日儘快恢復正常秩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a77433e57e369e6a7c0e46814c25c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