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名篇鑑賞(三十二)| 孫光憲《菩薩蠻》
青岩碧洞經朝雨。隔花相喚南溪去。一隻木蘭船。波平遠浸天。
扣舷驚翡翠。嫩玉抬香臂。紅日欲沉西。煙中遙解觽。
《花間集》收錄孫光憲《菩薩蠻》五首,此首列第四,詞寫南土風情。一起「青岩碧洞」四字,即顯示出鮮明的地域特色,以山間岩洞作為居室,應是西南地區的民俗現象。「隔花相喚」的落落大方,更非中土禮教社會尋常所能見到。由詞末所寫可知,此處的「相喚」,應是發生在男女之間。「南溪」的名稱見於多地,較有名者,如成都浣花溪又稱南溪,河南登封少室山南麓亦有南溪,但均與詞中所寫地域特色不符,這裡的南溪,應是南方某條溪流的泛稱。相約前往南溪的一對青年男女,乘坐「一隻木蘭船」,漂浮在倒映著天光雲影的無邊水面上,這該是何等的歡快自在啊!「波平遠浸天」五字,描寫水天一色、浩淼無涯之景,境界闊大,筆力非凡,與《花間》詞多寫庭院池沼小景,完全不是一種路數。
過片從無邊煙水上拉近鏡頭距離,聚焦木蘭船上的女子。「扣舷驚翡翠,嫩玉抬香臂」二句,寫她抬起嫩玉般的手臂扣舷而歌,驚飛了棲止船頭守望魚兒的翡翠鳥。特寫畫面,極為生動鮮活。這裡攝取的「扣舷驚翡翠」的畫面細節,是來源於生活真實的,類型化寫作的習套虛擬,沒有這樣樸實真切的效果。結二句「紅日欲沉西,煙中遙解觽」,又將畫面推向遠處,迷離的黃昏煙靄里,歡游一天臨近分別時刻的青男男女,解佩相贈,互表深情。觿,是用象骨製成的解繩結的角錐,亦用為男性的飾物。佩觿,表示已成年。據此,則這裡的「解觽」者應是青年男子,他將自己佩戴的飾物送給對方,以結後約。如果換成影視作品,這一結二句應是一組遠景慢鏡頭,落日餘暉與煙水霧靄交融成的朦朧縹緲的畫面,賦予這質樸的人間情愛,以一種難以言說的超軼美感。末句的「遙」字值得關注,說明不是男子的視角,也不是女子的視角,遠處還有第三雙眼睛,隔著蒼茫的暮色,看到了青年男女分手前,解佩相贈的一幕。這雙眼睛其實已經追蹤了一天,從早晨洞口隔花相喚,到木蘭舟上戲水留連,再到黃昏分手贈物留念,連船頭驚飛的那隻翠鳥,連女子手臂嫩玉一樣白皙光潔的質感,都被這雙眼睛一一看見。說明這首詞採用的是作者的外視角,所以全知全能,無處不在。
這首詞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它大筆濡染的景物描寫,與花間詞慣見的「小語致巧」不是一路筆法。《花間》「小語」確如劉熙載所言「雖小卻好」(《藝概·詞概》)。但劉熙載緊接著下一轉語曰「雖好卻小」,即辯證地指出了《花間》詞「小語致巧」的局限性。「小語致巧」的負面,就是王世貞《藝苑卮言》指出的《花間》詞「猶傷促碎」,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指出的《花間》詞「有句無篇」等流弊。所以讀《花間》詞尚不能僅止滿足於賞其「小語」的風致巧思,而應該放開眼光,更多關注《花間集》中那些雖不夠多但似乎更有價值的大筆濡染之篇句。
《花間》「致巧」的「小語」,主要出現在情詞里。題材類別轉換,「小語」即轉成「大筆」,如邊塞詞、隱逸詞、懷古詞中,就時有境界闊大之句篇,說明《花間》詞人是有著更大的藝術魄力,具備多副筆墨手腕的。其實,即便在情詞里,也不乏闊大的句境,如溫庭筠《菩薩蠻》其九:「滿宮明月梨花白。故人萬里關山隔。」韋莊《菩薩蠻》其二:「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薛昭蘊《浣溪沙》其一:「燕歸帆盡水茫茫。」其四:「楚煙湘月兩沉沉。」其六:「月高霜白水連天。」張泌《河傳》其一:「渺莽,雲水。惆悵暮帆,去程迢遞。夕陽芳草,千里萬里。雁聲無限起。」李珣《菩薩蠻》:「殘日照平蕪。雙雙飛鷓鴣」等。孫光憲這首《菩薩蠻》中的「一隻木蘭船。波平遠浸天」「紅曰欲沉西。煙中遙解觽」,他的《上行杯》中的「草草離亭鞍馬,從遠道、此地分衿。燕宋秦吳千萬里」等,都是視域開闊、景深無限的大境界,與台池蘭沼的庭院小景,趣味迥異。
上舉孫光憲等人的大筆濡染、境界宏闊的篇句,即便放置在宋代蘇辛為代表的豪放詞中,似也略無遜色。那麼,在宋人普遍「以《花間集》為長短句之宗」的接受視野里,《花間》詞的影響就不會僅只局限於婉約詞人,詞人們也不會只是摹習它的言情、香弱、小巧等特色。宋人對《花間》詞闊大境界的傳承,與他們對《花間》邊塞詞、懷古詞、隱逸詞、風土詞的傳承一起,都將是《花間集》在宋代的影響史與接受史的題中應有之義。宋代豪放詞的詞史源頭,當亦不能自外於《花間》詞中的大筆濡染之篇句。
楊景龍,筆名揚子、西魯、南喬,河南魯山人。二級教授,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者、年度人物,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中國詞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成果鑑定專家,搜狐教育全國分省十大最受歡迎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詩歌教學、研究工作,兼事詩歌創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中國韻文學刊》《詩探索》《詞學》等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中國古典詩學與新詩名家》《古典詩詞曲與現當代新詩》《傳統與現代之間》《詩詞曲新論》《不薄新詩愛舊詩》《花間集校注》《蔣捷詞校注》等專著10餘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等10餘項。在《奔流》《河南詩人》《中華詩詞》《小樓聽雨》等刊物和平台發表詩作300餘首,編有個人詩選《餐花的孩子》《時光留痕》《與經典互文》等。論著入選「中華國學文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推薦書目」,獲評中華書局年度十大好書、中原傳媒好書、中國讀友讀品節百社聯薦優秀文藝圖書,多次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夏承燾詞學獎、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暨孟浩然新田園詩歌獎理論獎等獎項。
編輯/章雪芳 審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