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紅色+」旅遊業態持續上新出彩

2024-10-07   瀟湘晨報

據新華社電 國慶假期,湖南革命舊址、紀念館、博物館等創新推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打造「沉浸式」遊覽體驗,推動紅色旅遊景點「出圈」。

地處湘西北邊陲的桑植縣,是賀龍元帥的故鄉、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當地持續挖掘紅色故事,不少曾經冷門的景點正逐步成為熱門打卡地。

來到位於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的賀龍故居和賀龍紀念館,一些年輕遊客帶著「蓋章本」,在蓋章區收集獨具特色的紅色文物印章。

「95後」講解員袁巧說,「蓋章打卡」的玩法深受遊客青睞。「大家不僅能在觀展時傾聽歷史迴響,還可以收集印章,以另一種方式將文物『帶回家』。」

袁巧介紹,為了豐富展陳內容,賀龍文物保護利用中心在國慶假期之前還隆重推出「賀龍元帥與體育專題陳列展」,帶領觀眾從體育的視角重溫崢嶸歲月。

在桑植縣劉家坪白族鄉,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巍然屹立。國慶假期,多個外地研學團隊來到這裡,近距離學習長征歷史,感悟長征精神。

「為了滿足假期廣大觀眾參觀需求,我們增加了公益講解服務場次。」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副館長皮海玉介紹,紀念館創新運用聲、光、電等手段,再現長征之路,打造「沉浸式」體驗。

來到紅軍長征途中駐紮過的大型工礦區、享有「世界銻都」美譽的冷水江市錫礦山,經過持續的生態修復治理,曾經光禿禿的礦山再現生機。當地積極推動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工業旅遊深度融合,持續提升遊客體驗。

遊客羅歡和家人來到錫礦山國家地質文化小鎮、錫礦山紅色教育基地等景點,感受「革命紅」和「生態綠」的交織。「在這裡,我們在了解百年礦山的厚重歷史之餘,還能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不虛此行!」羅歡說。

「紅色+工業+旅遊」的融合發展模式,正讓許多老礦區迸發新活力。

在位於郴州市蘇仙區許家洞鎮的七一一礦,這座「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搖身一變,成為集紅色教育、工業旅遊、科學普及、休閒度假於一體的「時光小鎮」。

七一一礦歷史文化街區管理所副所長郭奕嶸介紹,國慶期間,街區組織遊客們參觀礦工業文化實踐教學基地、玩經典老遊戲、嘗懷舊美食、齊唱紅色歌曲,日均接待遊客超1萬人。

假期臨近尾聲,湖南各地紅色文旅熱潮依舊不減。在湘西十八洞村,遊客們走進精準扶貧主題陳列館,感受波瀾壯闊的減貧篇章;在湘鄉市,當地依託東山書院等景點打造湖南農民運動考察之路等紅色旅遊線路,假期遊客接待人次創新高;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舊址,百年師範鑄魂育人的故事令無數遊客動容……

從革命老區到現代都市,湖南各地正持續創新「紅色+」旅遊業態,讓紅色資源「活」起來、「火」起來。

相關新聞 「China Travel」國慶期間持續火爆

據央視 這個國慶假期,入境游持續火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外國遊客除了喜歡深度游、小眾游外,在旅遊人群上也有變化,「銀髮游」「親子游」等成為入境游新熱潮。

「銀髮游」成入境游新熱潮

在秦兵馬俑坑遺址,記者遇到了一隊6人「銀髮游」團,他們來自荷蘭的三個家庭,年齡都在60歲以上。其中一位遊客表示:「來中國旅行在我的計劃清單上,現在我退休了,終於有時間來這裡旅行。」

在內蒙古二連浩特,記者也遇到了一隊蒙古國的「銀髮團」。團里共有6對夫妻,年齡最大的88歲,平均年齡達到60歲。其中一位遊客介紹:「中國和蒙古國很近,我去過中國很多省市,有張家界、呼和浩特、北京,中國的發展很快。」

在廣西桂林灕江之濱的伏波山景區,30多名來自國外的「銀髮一族」遊客正在探尋摩崖石刻的文化魅力。其中的一位巴西遊客說:「我去逛了很多地方,非常方便,因為所有交通都很便捷、很有序。」另一位義大利遊客補充:「現在到中國旅遊很簡單,能從歐洲過來的航班很多。中國是世界上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最多的國家之一,所以我們很高興訪問這個國家。」

外國遊客也來中國「遛娃」

親子游的家庭旅行團也隨處可見,還有很多青少年來中國研學。

在北京遊玩的澳大利亞遊客茉莉說:「在書中,我讀到的中國是非常傳統的,但當我真正到了北京,發現這裡其實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這兩者之間的反差對比真的很有趣。」

上海作為外國遊客入境最多的城市之一,街角的潮玩店,吸引了不少前來購物的外國朋友。一位帶著女兒到上海的父親說:「來中國旅遊是我們給她的禮物。這對我們來說非常迷人,非常令人興奮,她很喜歡。」另一對在上海遊玩的姐們介紹:「我買了三個小玩偶,她買了兩個。就像收藏品一樣,澳大利亞相當貴。」

國內熱門景點廣州長隆度假區,也同樣吸引著外國小朋友。今年以來,隨著港車、澳車北上政策出台,加上深中通道,城鐵新線路開通的加持,海外和港澳客人比例大幅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