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大體、顧大局,你是這樣的武漢人

2020-03-15     武漢晚報

「在這場嚴峻鬥爭中,武漢人民識大體、顧大局,不畏艱險、頑強不屈,自覺服從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動投身疫情防控鬥爭,作出了重大貢獻,讓全國全世界看到了武漢人民的堅韌不拔、高風亮節。正是因為有了武漢人民的犧牲和奉獻,有了武漢人民的堅持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疫情防控的積極向好態勢。武漢人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必將通過打贏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再次被載入史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都為你們而感動、而讚嘆!黨和人民感謝武漢人民!」

(圖為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卸貨、清點。 記者 郭良朔 攝)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 在抗擊疫情這場嚴峻的、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武漢市民身處疫情「核心區」,但沒有被病毒嚇倒。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識大體、顧大局的武漢人,他們自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展現了堅忍不拔的頑強鬥志。他們有的守在家中,主動隔離病毒;有的逆行而上,沖向離病毒最近的地方;有的不怕苦不怕累,甘於服務居民群眾……顧全大局的武漢人彙集起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磅礴力量,點亮戰勝疫情的希望之光。

父女消毒志願者:

小區需要我們共同守護

3月13日下午2點,江岸區一元街道農機大院,58歲的劉懷勇背起消毒水,走進樓棟開始消毒噴洒。31歲的女兒則走到另一個樓棟,對樓道進行全面消毒。「雖然呆在家裡更安全,但小區是我們的家,需要我們站出來共同守護。」劉懷勇說。

農機大院是原省農機局單位宿舍,共有180多戶居民,其中老年人數量就占了70%左右。面對物業和社區人手不夠的問題,小區居民自發組建志願服務隊。劉懷勇是首批報名的志願者之一。

上崗第一天,劉懷勇一個人負責兩棟樓共6個單元。每棟樓共7層,劉懷勇背著16公斤重的消毒水箱,樓上樓下來回跑。次日劉懷勇的腿就腫了。女兒看到後,提出和父親一起做志願者,既能幫父親分擔一點,也在發揮自己的力量守護家園。4歲的孩子則由母親照看。

現在,不論颳風下雨,父女倆每天下午都會準點穿好防護服,到達樓下,分工到不同單元開展消毒工作,兩人成為樓棟里的最佳搭檔。截至當前,農機大院已連續25天無疫情。在劉懷勇看來,「雖然形勢不斷向好,但前期成果來之不易,還得繼續堅持。」

「習近平總書記對武漢人民的評價很高,讓我們信心百倍。」劉懷勇說。雖然年紀較大,但劉懷勇做起志願者服務工作依然精神十足。除了每天雷打不動的消毒工作,若是小區需要運輸物資的車輛,劉懷勇還會擔當貨運司機,開著自己的私家車去拉貨。「疫情不結束,我們就不會結束。我們一定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的期望,用自己的力量奮戰到勝利的那一天。」

醫生夫婦:

幫居民帶藥讓他們安心宅家

3月13日下午2時,歷經4個多小時,王逸偉和妻子楊柳終於幫社區居民買齊了第七批重慢病藥物。「居民宅在家中不出門,識大體、顧大局,我因為工作原因可以出門,就要多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也為封控作出貢獻。」

王逸偉和妻子都是醫生,居住在江漢區北湖街德望社區。疫情期間,眼看社區不少患有重慢病的居民購藥困難,王逸偉夫婦從2月21日開始,在工作之餘幫接管了社區的購藥工作。

王逸偉說,社區網格員每三天收集一次居民購藥需求,楊柳匯總整理,他再對接各個醫院和藥房。2月22日,一名腎移植術後康復居民,急需抗排異藥物。「這個藥比較稀缺,很難買」王逸偉說,他問遍了熟悉的藥房和醫院,找同學朋友四處打聽,最後在江漢區組建的藥品對接群里聯繫上有此藥的醫院。

買藥之餘,王逸偉還為社區運送物資、募捐防護用品,盡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居民們配合社區防控不出門,我在工作之外為他們服務,既滿足大家需求,也減少人員流動,讓疫情儘早結束。」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構築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線。這場疫情防控戰還沒有最終勝利,居民群眾積極配合防控,我們要帶著總書記的關懷和鄰里的信賴,做力所能及的貢獻,打贏這場人民戰爭。」王逸偉說。

逆行回漢女護士:

保護好大家小家才安寧

3月12日,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重症醫學科護士畢小玲,被醫院強制休息兩周。

此時,她已經在新冠肺炎抗「疫」一線堅守了50多天。堅守的第一天,源於一場「逆行」。

1月22日晚,身在天門婆婆家的畢小玲得知武漢疫情嚴峻,主動向丈夫提出:「我得回武漢。」拗不過她的丈夫,連夜和她收拾行李。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她將陪伴女兒在初七那天過周歲生日。

1月23日凌晨5時,畢小玲和老公開車出發,方向武漢,也是那一天,她所在的光谷院區被徵用為武漢市第二批發熱定點醫院。

畢小玲所在的重症病區更是重中之重,而她的責任是重症病區里的極危重症區域。有時候,她一人負責3台床邊血透儀,這邊靜脈壓高報警,那邊置換液需要更換,這邊正在為患者配即將用盡的藥,旁邊突然報警心跳驟停……

工作中,她總是不自覺地小跑著沖向一張張病床,穿著隔離防護服,她經常會因為跑動感到缺氧。在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症病區至今共接收患者80餘位,有超過一半已經出院和轉普通病房。

回憶這段逆行經歷,畢小玲說:「自己做了應該做的事,女兒將來會因我自豪的!」

畢小玲說,自己作為醫護人員,面對疫情,絕對不能退縮,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自覺服從疫情防控大局需要」,逆行回武漢,保護好武漢這個大家,才能讓每個人的小家安寧、幸福。

心理諮詢師:

到雷神山當保潔讓醫護專心救人

40歲的武漢市民毛妍力是一位教育心理學諮詢師,常年為青少年及家長提供教育心理諮詢。1月26日,她主動報名成為網上心理諮詢師,為新冠肺炎患者和家屬疏導心理,後來,她又提交志願者申請表格,希望再多出些力。

2月8日,毛妍力接到一通來電:「有個志願者崗位,是與確診病患近距離接觸的,你願意去嗎?」她當即同意,2月13日,她進入雷神山醫院病房。

平時工作光鮮的她,在雷神山醫院,當起了感染病區的保潔員。

「每天在患者身邊,給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貼標、分類,各區域的清潔、整理、消毒,還有為患者換床單、換衣服、清洗,都是我的工作。」病區里有重症患者出現失禁症狀,毛妍力和同來的志願者總是不厭其煩地為他們擦洗、換衣服、消毒。

會不會覺得自己大材小用了?毛妍力說:「我想的挺簡單,髒活累活我們來做,醫生護士就能更好地治療病人,這也算是術業有專攻吧。」

在雷神山醫院乾了一個月,毛妍力到現在也沒敢將自己當志願者的消息告訴在外地的母親「,等我平安回家了,再當面跟父母說,我這頭髮都剃光了肯定瞞不住,我想他們會理解我的。」

毛妍力說,習近平總書記對武漢人民的評價讓她很受鼓舞,投身到雷神山,做再苦再累的事,也從不覺得後悔。

社區書記:

50天沒見女兒,一天5個電話關心別家伢

「孩子情況怎麼樣?牛奶沒有了就說,我們再送過來。」3月13日一大早,礄口區古田街古南社區黨委書記王麗就在給居民李華秀打電話,詢問前些天救助的孩子的情況。王麗心繫著居民孩子的安危,卻50天沒有見到自己的女兒了。

「王書記,我孩子突然抽搐了起來,社區能不能幫我們送醫啊?」2月23日上午9時,王麗剛開完晨會,就接到了居民李華秀(化名)的求助電話。這天一早,李華秀一家剛吃完早飯,8歲的兒子突然抽搐了起來,李華秀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趕緊求助社區。

「孩子抽搐,嚴重的話也會有生命危險。」擔心孩子是因為發燒引起的抽搐,王麗立即上門為孩子測量了體溫。確定不發燒後,王麗便著手安排車輛,將李華秀和孩子送往兒童醫院進行檢查。

擔心孩子的身體狀況,王麗打了5個電話詢問檢查結果,得知是輕微的癲癇症,孩子身體沒有大礙,王麗終於鬆了一口氣。下午4時,王麗又安排社區的保障車輛將一家人接了回來,擔心孩子情況有反覆,王麗不時會打電話回訪,有時間就送些牛奶過去給孩子補充營養。

「我女兒上初一,挺想她的。」王麗說,疫情發生後,她就與3名社區工作人員合租了一個小房子,沒有再回過家,經常深夜還在處理居民的求助。「居民們配合我們封控,我們也要全力保障好居民們的生活,共同打贏這場『戰爭』」。

「我們捨棄小家,就是為了讓大家健康平安。」王麗說,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武漢人民是識大體、顧大局的英雄人民,在這場疫情中,不少居民主動配合、理解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自己心裡也非常感動,正是因為有了大家的努力和堅持,才有了今天疫情形勢逐漸轉好。「雖然現在還沒有勝利,但是我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候」。

90後社區專干:

24小時在崗,要把居民保障好

白天買藥、送菜、送飯,晚上接聽電話、送急診、應對各種突髮狀況……24小時隨時在崗。這是「90後」社區專干王威的戰「疫」狀態。

28歲的王威,是漢陽區永豐街黃金口岸社區專干。自戰「疫」打響以來,他便在社區辦公室「安了家」。社區工作繁雜,隨時都會接到居民的求助,忙完白天的工作,晚上怕錯過求助電話,還考慮到社區其他同事的作息,他乾脆搭了個簡易摺疊床睡在社區辦公室。「社區里的同事大多是女同志,我是年輕小伙兒,吃點虧沒關係。」

在社區辦公室「安家」的這50多天,讓王威印象最深刻的是社區一位低保戶的求助。2月中旬,一位60多歲的低保戶取不出低保金,家裡也沒有存糧了,無奈只能求助於社區。王威實地了解情況後,便主動承擔起為他送飯的任務。王威將街道下發給工作人員的盒飯多留一份,給這位低保戶送上門,一連送了半個月,直到3月的低保金髮放到位,才放了心。

面對24小時隨時「被騷擾」的情況,王威從無怨言,「苦點累點都沒關係,只要能把居民保障好,就很值得!」

「總書記來武漢時特別點贊了武漢人民投身疫情防控鬥爭,識大體,顧大局的精神,我十分驕傲。」王威表示,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又是90後年輕一代,必須主動擔起防控工作,「說實話,社區工作有些瑣碎,有時也會遇到居民的不理解,但必須耐心解釋,把服務工作做細、做好,讓每一位居民都意識到防疫工作『靠大家』,才能早日迎來戰『疫』勝利。」

下沉幹部:

不知道他是誰,卻知道他為了誰

已回到洪山家中的周爹爹,還在向東湖高新區關東街湯遜湖社區的工作人員打聽:「錢也不肯收,到現在也不知道這位工作人員叫啥。」

爹爹口中的「社區工作人員」,其實是東湖高新區投促局下沉到該社區的黨員幹部劉海慶。

劉海慶下沉該社區排查時,老人向他求助。原來,86歲的周爹爹和老伴到位於湯遜湖社區的二套房臨時暫住,打算節後返回體院附近的家中,結果發現武漢交通停了。兒子在外地,老兩口既沒帶多少現金也不會網上購物。劉海慶立即自掏腰包為老人們購買雞蛋牛奶和酒精等生活醫療物資,並拎來家裡的臘肉給老人們送上門,前後跑了三趟,解決老人的燃眉之急。老人一直只知道這位救急難的人是「社區的」,劉海慶也不更正,只叫老人放寬心,有事就找他。

「我不知道他是誰,我卻知道他為了誰」,已被送回洪山家中的老人,找社區要來了「小伙子」的照片,發給兒子報平安。

「不用知道我們是誰」,劉海慶介紹,除志願者穿紅馬甲,居民分不清社區工作人員和下沉幹部,但劉海慶清楚自己的使命,「沉下去,敲開門,幫一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

劉海慶說:「總書記評價武漢人識大體,在我看來,武漢人不僅潑辣精明,內里其實率真大氣夠意思!下沉過程中,社區居民非常配合,經社區及下沉臨時黨支部組織後,志願者群策群力,非常堅韌和富有戰鬥力,作為新武漢人,我和下沉團隊一定不辜負總書記期望,和這座英雄城市一起共迎曙光!」

女民警:

白天巡查小區,晚上與家人隔房微信

每天晚上七八點回家,雷亞紅總會與家人回到各自房間,用微信交流。

戰「疫」以來,作為武昌東亭社區民警,雷亞紅每天巡查小區,值守出入口,幫居民跑腿。3月13日上午8時,雷亞紅站在黃鸝路旁的社區出入口上,為外出上班的居民測量體溫。她說,上午協助社區工作人員組織生活物資的代購發放。用微信詢問社區的獨居老人有何需求,根據老人要求,跑腿購物。根據小區封閉管理規定,隨時巡查小區的情況。晚上回家,在微信上與居民溝通,梳理工作,經常忙到深夜。

她與家人約定,回家消毒後,回到各自房間,通過微信交流。爸媽已70歲左右,睡得早,有時雷亞紅回家晚了還要在微信上忙工作,都會小點聲音,怕影響父母休息。

東亭社區已連續20天無新增疫情,這讓雷亞紅又鼓舞又感動。每當她在小區巡查時,在看到居民樓窗台里曬太陽的街坊們,她就感覺心裡暖暖的,「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在堅持和努力。」

「堅持就是勝利」,雷亞紅說,等疫情結束再與家人好好團聚。

(記者陳俞 喬馳 伍偉 夏奕 楊蔚 王靜文 康穎 李佳 戴旻陽 見習記者龍京 通訊員盛建忠 高浛 李菡 高翔 李晗 詹鷗 穆卡達斯 劉晶晶 畢濤 張冬慧 潘宇峰 孫遜) 統籌:蔡早勤

海報文案|吳曈 設計|趙健

【編輯:丁翾 趙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RGd3HAB3uTiws8Kx0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