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華清宮絕句·其一
杜 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譯 文
從長安回望蒼翠秀麗的驪 li2山,景色格外綺麗真是美如錦繡,回想那樣驚心動魄的畫面:山頂上華清宮的重重宮門正被一扇接一扇地次第打開,就是為了迎接那位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的官差,在他的身後揚起一團團滾滾飛揚的紅塵。當年的驛馬匆匆,人們大多以為是在傳送國家緊急大事,可哪曾想到,那騎手飛奔而來,只是為了贏得楊貴妃嫣然一笑,是從遙遠的南方在給貴妃送來荔枝鮮果啊。
賞 析
此詩通過送荔枝這一典型事件,鞭撻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有著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精妙絕倫,膾炙人口。
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來寫,猶如電影攝影師,在觀眾面前先展現一個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繡成堆」,既指驪山兩旁的東繡嶺、西繡嶺,又是形容驪山的美不勝收,語意雙關。
接著,場景向前推進,展現出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接下來,又是兩個特寫鏡頭: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幾個鏡頭貌似互不相關,卻都包蘊著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因何而開?「一騎」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詩人故意不忙說出,直至緊張而神秘的氣氛憋得讀者非想知道不可時,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兩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明於此,那麼前面的懸念頓然而釋,那幾個鏡頭便自然而然地聯成一體了。
這首《過華清宮》,杜牧巧妙地選取:為貴妃快馬送荔枝這件事,形象地揭露當時的統治者唐玄宗,為滿足一己之私慾,竟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的醜惡舉止,有力地鞭撻了他們的驕奢淫侈。在品讀這首詩時,我們不得不把杜牧稱為一名出色的電影導演,他在詩的開頭兩句就用電影鏡頭的方法,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綺麗的驪山圖景。用「繡成堆」驪山華清宮的建築群這一特寫鏡頭,來展現「一騎」遙望中的驪山總貌,達到傳神之效果。又用「一騎紅塵妃子笑」這一非常戲劇化的矛盾衝突之場景,推出兩個對照鮮明的鏡頭:「一騎」,揮汗如雨,苦不堪言,日夜兼程,飛速急馳,捲起「紅塵」送來荔枝的官差;因得到新鮮荔枝而樂不可支,嫣然一笑百媚生的貴妃。兩個鏡頭的碰撞,蘊含著對驕奢淫逸生活的無聲的譴責。詩人杜牧這樣安排楊貴妃在驪山「山頂」望見「一騎紅塵」,並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個字,有意使讀者產生聯想,想起「褒妃一笑傾周」的歷史教訓,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最後用一個否定句:「無人知是荔枝來。」使捲風揚塵的畫面深深刻在人們心中,誰都會認為那是飛送關於軍國大事的緊急情報,根本無法想像那華清宮的千重門,從山下到山頂一重重為他敞開,竟然是為了給皇帝寵愛的貴妃獻上鮮美的荔枝,啟人思索,留有懸念。這「無人知」真是發人深省,耐人尋味,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蘊含的意義極為深廣,把全詩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了驚人的高度,構思布局實在是高超而巧妙,令人為之嘆服。
杜牧這位晚唐的著名詩人,目睹唐玄宗時期的政治昏庸現實,對他的驕奢淫逸,昏庸無道非常痛恨。他的詩骨氣豪宕,風神俊朗,尤其擅長寫七律七絕,也創作過幾首詠史絕句,《過華清宮》便是他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是他路過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遊樂之所,據記載,楊貴妃非常喜愛吃荔枝,由於要及時給她獻上鮮美的荔枝,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人民為此怨聲載道,杜牧很好地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來抨擊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全詩以「回望」起筆,層層設置懸念,最後以「無人知」揭示謎底。 全詩樸實無華,不事雕琢,更顯清麗俊俏,活潑自然,而又達到了以微見著的藝術效果,的確是唐人絕句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