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KBS簽署合作協議,意義不在於「限韓令」是否鬆動

2021-02-24     新劇觀察

原標題:央視、KBS簽署合作協議,意義不在於「限韓令」是否鬆動

作者 / 明月帆

2月22日,央視、KBS官宣簽署合作協議,雙方擬在節目內容等方面展開全面合作。

2022年為中韓建交30周年,早前的官方文件中曾將2021年、2022年確定為中韓文化交流年,在這一重大時間節點之際,國家副部級事業單位的央視與韓國三大公立台之一的KBS簽署合作協議,顯然有特殊意義。

官方亮出態度,這是否意味,持續了5年的「限韓令」將全面鬆動?47部韓國藝人參演的積壓影視劇,將重見天日?

值得關注的是,雙方官宣合作的稍早一些時間,#江疏影用詩句回復韓國網友#的話題登上熱搜,相關微博評論下,不少網友玩梗式調侃:「江疏影快跑,韓國人來偷你了!」

一邊是央視、KBS兩大官方機構站在國家大局觀上建立合作關係,另一邊是中韓網友相愛相殺虐戀進行時,闊別了中國市場5年之久的韓流,能如願重振雄風嗎?

張翰將成最大贏家?意義不在於此

根據豆瓣網友的不完全統計,「限韓令」風波中,受牽連積壓至今的電視劇、電影共有47部。諸如《畢業季》(鄭秀晶、鄧倫主演)、《八月未央》(Rain、宋茜主演)、《閉嘴!愛吧》(張藝興、鄭秀晶、王一博主演)、《新海》(張魯一、張赫主演)、《城市戀人》(崔智友、秦昊主演)等,主演名單中,不乏內地當紅藝人。

「限韓令」牽連最廣的內地藝人非張翰莫屬。2014——2016年前後,張翰先後主演了《華麗上班族》《夏夢詩狂曲》《錦衣夜行》三部電視劇,女主角均為韓國藝人。《夏夢詩狂曲》項目中,張翰除了擔任主演之外,更是該劇的聯合製片人之一。原本,三部電視劇開機時,女主角都是在中國頗有知名度的韓流藝人,有望賣出不錯的版權價格。但,2016年下半年,「限韓令」實施,上述三部劇目遭遇發行困境,至今未播出。

此次央視、KBS確定合作關係,一種樂觀的聲音認為,這是「限韓令」鬆動的信號,張翰將成為最大贏家。

「限韓令」是否鬆動,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本次央視、KBS建立合作關係,有更深遠的意義,並不只是放出幾部積壓劇那麼簡單。

央視、KBS淵源已久。同為國家級電視台,央視是KBS在中國內地的唯一姊妹台。21世紀初,《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明成皇后》《黃手帕》等KBS電視台出品的劇目曾頻繁登陸央視總台下屬電視劇頻道CCTV 8海外劇場,當時收穫了不俗反響。

本次央視、KBS簽署合作協議,受到海外疫情影響,雙方選擇了線上視頻簽約,但官宣場合是「中國政壇風向標」的《新聞聯播》,個中深意,不言自明。

1月26日中韓兩國元首的新春問候通話中,中方表示「明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兩國關係面臨深化發展新機遇,願共同宣布正式啟動中韓文化交流年,希望雙方用好中韓關係未來發展委員會平台,增進人民友好,推動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邁上新台階。」一個月後,央視與KBS宣布簽署合作協議,顯然是對上述講話的呼應。

看著《頂樓》,刷著「偷國」梗

跟#江疏影用詩句回復韓國網友#同一天登上熱搜的,還有韓劇《頂樓2》開播的話題。

口嫌體正直的是,儘管對韓國影視劇借鑑、內涵中國文化的行為不恥,但很多中國觀眾,還是離不開韓劇、韓國電影。看完再罵,成了人間真實。

對韓國影視劇借鑑、內涵中國文化最不滿的,莫過於豆瓣網友。或許是文青屬性使然,在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問題上,瓣友們一直「身先士卒」,堅決維護我方立場。2020年熱門韓劇《國王:永遠的君主》播出期間,因劇中個別橋段涉嫌內涵我國,該劇在豆瓣小組受到大規模吐槽,可即便如此,這部作品的豆瓣評分仍然達到了8.1分,評分人數超過6.1萬人。如此口碑和熱度,很多國產劇拍馬也追不上。

也有例外。

上周KBS 2台開播的古裝劇《月升之江》因劇中人物服飾與國產劇《楚喬傳》相似而在中韓兩國社交論壇上引發爭議。該劇服裝贊助商在SNS發文表示,女主角金所炫所穿的服裝參考了高句麗古墓壁畫和古文書,並非抄襲中國古裝劇。

中國網友對此並不買帳。《月升之江》豆瓣短評介面下,充斥著大量譴責該劇抄襲的言論,豆瓣評分跌倒了2.4分。豆瓣評分歷來有「海外劇格外加分,國產劇自動減分」的傳統,《月升之江》開畫分僅2.4分,在韓劇史上,是絕對罕見的。

站在國家政治角度,2022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國家層面,是鼓勵兩國文化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友好往來的。但在民間立場上,兩國網民作為一個個單獨的個體,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中國網友阻止不了韓國人一廂情願地認為江疏影是韓國名字,韓國網友也阻止不了豆瓣網友給《月升之江》打差評。

韓流式微,「限韓令」不是兇手

共識是,中國官方並未以任何書面文字形式,明令禁止韓國藝人來華從事活動,但肉眼可見的是,這幾年,韓流明顯式微,影響力大不如前。

鍋不該「限韓令」背。

民間可以感覺到的是,2016年下半年,韓國影視劇在中國的播出受到了限制,但韓流倒退,早在2014年就有了預兆。

2014年,李易峰領銜的「古劍四美」大爆,「歸國四子」中的吳亦凡、鹿晗先後回國,「四大三小」的流量格局初步奠定,這其實已經在預告著,從今往後,韓國歐巴不再是追星女孩的第一選擇,我們有了自己的「小鮮肉」偶像。

歐巴們沒有從前「吃香」,輸送歐巴的韓劇也日漸式微。2015年以《盜墓筆記》為開端,國劇逐漸超車,向韓國反向輸出中國偶像。

如今,國劇出海是潮流,韓劇翻拍國產劇是大勢所趨,韓國男團、韓國演員,反而不如「國產貨」受歡迎。退一步講,即便「限韓令」真的鬆動,韓流也回不去從前。中國市場已不是往昔光景,國人文化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漲的當下,官方敞開大門,歡迎韓國民眾來華從事平等互利的文化交流活動是一回事,但有沒有本事讓中國觀眾買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P581HcBMMueE88vkC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