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擾亂清凈心的煩惱事很多,佛以智慧來化解煩惱,使眾生得到開悟從而回歸清凈之心。通過學習理解,可以指引我們走正確的道路,逐漸改變我們的內心,斷除一切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
鸚鵡請佛一宿生入忉利天上
佛祖從祇樹給孤獨園動身,要去摩揭提國。這時群鳥中的鸚鵡王遙見佛祖過來,趕忙騰身飛入空中,沿路迎上前去,請求佛祖說:「只願世尊及眾弟子能夠以慈悲之心憐憫我們,到我林中稍住,接受我們這一宿之請。」
佛祖就答應,鸚鵡王見佛祖已經允許了,心中歡喜,趕快回到林中,命令所有的鸚鵡都來迎接。
佛祖帶領眾位弟子來到林中,各自鋪好坐具,就全都在樹下坐禪思悟。鸚鵡王一見佛祖和眾弟子全都靜寂地坐禪,心中很高興,整夜在林中飛翔,圍繞著佛祖和眾弟子們,四方觀察,恐怕有獅子、老虎、惡狼等猛獸以及盜賊出現,驚擾了世尊以及他的弟子。
一夜無事,到第二天早晨,世尊要離開這座林子繼續趕路。鸚鵡心滿意足地在前面為之引路奔向王舍城。
鸚鵡王先到王舍城,對頻婆娑羅王說:「 現在世尊正帶著眾弟子要來你這裡,已經到了附近了。希望大王能夠準備一頓齋飯,並沿路前去迎接。」頻婆娑羅王聽罷,就命令趕快準備齋飯,並帶人拿著旗幡、香花,奏著音樂沿路前來迎接。
此時鸚鵡王已於昨夜壽盡而死,生入忉利天上,這時從天上下來,報答世尊的大恩德。他拿著各種各樣的鮮花來供養佛祖。見到佛祖便頂禮膜拜,欲聽王說法。佛祖便為他解說佛門經律,使他茅塞頓開,心意清凈,獲得須陀洹果。
坐禪趺坐而修禪
坐禪音譯「禪那」,簡稱「禪」。意謂思維修或靜慮。坐禪,就是趺坐而修禪,是佛門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 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坐禪之人,住於外行,不能得安定,應以如下之十行因緣令起安定方便,即:
(一)觀處明凈,謂修行之人,欲修禪定,先須調適飲食,不飢不飽;次須隨順時節,不先不後;又當整肅威儀,無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觀分明,則諸緣屏息,心常寂靜,安於禪定,是為觀處明凈。
(二)遍起觀諸根,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當周遍觀察信五根,不令消減,與定相應,心無懈怠,即得遠離疑蓋等過,三昧現前,是為遍起觀諸根。
(三)曉了於相,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必當曉了意識想念之相,令其不急不寬,調適得中,則妄想不生,易入禪定,是為曉了於相。
(四)制令心調,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當起精進,制伏其心,調停適中,勿使過度,增長亂意,則得定相現前,三昧成就,是為制令心調。
(五)折伏懈怠,謂坐禪之人,若以不得勝定,令心無味,故成懈怠,而欲睡眠,是時必當諦觀諸禪功德,策勵精進,則定相現前,三昧可得,是謂折伏懈怠。
(六)心無味著,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以慧根遲鈍,及少方便,不得寂靜之樂,故於勝定無所樂著。
(七)心歡喜,謂坐禪之人,於諸勝定,心若無味,當觀生老病死,及諸惡趣,令生恐怖,然後念佛法僧等諸功德,策進身心,令欣得禪定,是為心歡喜。
(八)心定成舍,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當調伏諸根,如理思惟,安住寂靜,而舍一切非正之行,是為心定成舍。
(九)近學定人,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應當遠離不修威儀及不習寂靜之人,而常親近安住寂靜、威儀整肅、心源泯凈者,依其教誡,或就正定道業,是為近學定人。
(十)樂著安定,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於彼得定善解緣起入寂靜處者,即當愛樂恭敬,求其開導,以起定心,是為樂著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