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虎踞龍盤、依山傍水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像一個蹲著的老虎,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臥龍。所以,歷來人們稱南京為「虎踞龍盤」。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據晉代張勃的《吳錄》,劉備派遣諸葛亮到南京,諸葛亮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賦》云:「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
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書志》解釋說:「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唐代李白在《永王東巡歌》云:「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可見,「虎踞龍盤」一詞已為人們認同。
南京先後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宋、齊、梁、陳連續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古都」。以後,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國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國時楚置「金陵邑」,秦稱「秣陵」,東吳稱「建業」,晉及南朝稱「建康」,明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洲、張公洲、白鷺等沙洲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使得歷代統治者都很看重這塊寶地。
不僅如此,南京還處在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大環境中,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資源豐富的糧倉,形成了很好的經濟基礎。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據說,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今清涼山築城,又埋金以壓王氣。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馮國用、陶安、葉兌紛紛主張取南京而定天下。《明史·馮國用傳》記載馮對朱元璋說:「金陵龍盤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為鐘山賦詩,鄧伯言云:「鰲足立四極,鐘山一蟠龍。」這是一句極贊南京有帝王之氣的詩,朱元璋拍案大聲叫絕,鄧伯言以為太祖發怒了,嚇得半死。
朱元璋聽了眾儒士的建議,由劉基等人相地,精心營建南京。《明實錄》卷21記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修築城牆和宮殿的情況:「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舊城西北控大江,東進白下門外,距鐘山既闊遠,而舊在城中,因元南台為宮,稍卑隘。上乃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於鐘山之陽,在舊城東白下門之外二里許,故增築新城,東北盡鐘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餘里。規制雄壯,盡據山川勝焉。」
明代的封建文人認為,天下能夠作為帝王之都的地形不過兩處,一是南京,二是北京。《日下舊聞考》引明代《楊文敏集》云:「天下山川形勢,雄偉壯麗,可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扼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燕薊。雖雲長安有崤函之固,洛邑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會,為億萬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薊若也。」所以,明代一直有建都北京還是建都南京之爭,明成祖後來終於遷都北京,但仍在南京留下了一套中央機構,負責南方事務。
太平天國也存在定都北京還是定都南京之爭。洪秀全執意定都南京,認為南京地連三楚,勢控兩江,群山屏圍,長江襟帶,鍾阜有龍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1864年又被湘軍攻陷,農民革命慘遭失敗。許多史學工作者認為太平天國不應當定都南京,而應當銳意北伐,直取北京,奪取全國勝利。定都太早,只能使革命意志衰退。
風水先生對南京的龍脈走向有過描述。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談南京尋龍時說:「若南京牛首之龍,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漂水蒲里,生橫山、雲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左分一支,生吳山至西善橋止,復於肘後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支,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變作岡龍,至麻田止。中抽將軍山,過黃泥岡,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台,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