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匠篇:手藝人物李海明,敦煌壁畫景泰藍掐絲琺琅,昔日帝王物

2019-07-13     名匠優品

七點,一碗牛肉麵下肚;

八點,開始創作;

午時,三五素菜飽腹;

午後,創作,再出廳堂已是日薄西山;

晚餐極簡,吃些蔬果便罷。

星夜再去創作,滿意方才睡去……

這便是景泰藍掐絲琺琅傳承人李海明的一天,一周,一月……三十年。

李海明獲獎作品《景泰藍家居風水畫》

李海明,甘肅蘭州人。他有很多身份——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非遺藝術設計研究院研究員、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甘肅省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

凡有如此多稱號之人,手裡必然有兩把刷子。

業內有一句話專門形容李海明——「昔日帝王物,今朝雅君藏」。緣何如此?因他將刺繡、國畫、漆畫甚至刻葫蘆等中華傳統的線條之美和寫意之美融匯貫通到景泰藍壁畫中,還研究發明了排絲、堆絲、花絲、壘絲、螺旋絲等高難度的鑲嵌技藝,獲得國家專利,令琺琅壁畫在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之外,具有了收藏價值。

兩次參賽 雙雙獲獎

2016年第一屆「中國手藝」創意設計比賽,李海明憑藉掐絲琺琅畫作品《敦煌壁畫——千手千眼觀音》獲單項賽單元文博/藝術衍生品組金獎。

李海明作品《敦煌壁畫——千手千眼觀音》

同年12月,這幅作品還入圍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這是甘肅民協成立以來在工藝美術類領域獲得的最高榮譽,實現了零的突破。

掐絲琺琅的入門創作景泰藍琺琅壁畫,脫胎於古老的景泰藍工藝,是將宮廷御用琺琅技法移植到畫板上的特種繪畫。它突破了景泰藍只能附著於銅胎的限制,將傳統景泰藍琺琅器拓展為平面藝術,屬於民間工藝中的高技能工藝,從創意到成品需要十多道工序,均為手工製作,其中最重要的三道是白描、掐絲、著色。

提起兩次參加手藝比賽的感受,李海明感觸良多,「第一次很簡單,就想宣傳琺琅畫是一種怎樣的藝術,和展示琺琅壁畫運用在敦煌壁畫上的藝術效果;第二次參加手藝比賽,是本著『藝術走進生活』和『活態傳承』的理念,作品以家居裝飾和樂器裝飾為主。兩次獲獎,是評委對我作品的肯定,給了我創作更多更好作品的動力」。

敦煌壁畫 一見鍾情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受從事景泰藍銅胎琺琅器生意的伯父影響,李海明小時候學過簡單的景泰藍製作。伯父去世後,老家的兄弟姐妹沒人願意傳承這門手藝。1986年,他回河北老家時看到製作琺琅畫師傅的手藝,被深深吸引,決定拾起來。經過多年苦學,李海明在1997年開始自立門戶。

一次,從小喜歡畫畫的李海明與前輩去敦煌寫生,初見敦煌壁畫的他立刻被古人鐵線描的功力震撼。那時他就在腦海里思索,能否用景泰藍工藝製作敦煌壁畫?

經過長期研究及反覆試驗,李海明終於攻克景泰藍琺琅壁畫長期保存的釉料脫落問題,達到現在永不退色、永不脫落的效果。

李海明作品《敦煌藻井系列-千手觀音》

李海明作品《敦煌藻井系列-四方佛》

多年來李海明通過對景泰藍琺琅璧畫的創新性發展,使其更適合本土文化,特別是用掐絲琺琅純手工技藝重新複製、再現敦煌莫高窟壁畫及藻井的藝術魅力。

話劇電視 拿來主義

創作中,手繪及掐絲是在選擇題材時必需的基本功,他秉承「工藝做加法,色彩做減法」的理念。

看話劇《白鹿原》時,受到舞檯燈火的啟發,李海明創作出「千手千眼觀音」的色彩。

《景泰藍家居風水畫》的色彩則是李海明看電視里的時裝發布會突發奇想,他被服裝及燈光的單色變化所吸引,「對呀!黃色的燈火是金絲,藍色的服裝是色彩!」

「當一幅滿意的作品完成後,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坐在作品前,一寸一厘地挑不足,看哪部分能更好些;再走到以前的作品前,看看什麼地方進步了。內心的感覺無法形容,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會對自己說『下一幅能更好』!」

李海明作品《景泰藍家居風水畫》局部

1年 3500米金絲

景泰藍掐絲琺琅畫是景泰藍衍生的平面藝術,製作過程中多以工筆畫為主。工筆畫本身很複雜,原樣照做殊為不易,而李海明還喜歡添加效果線條,本來一個月完成的作品,有時變成兩個月,成本大增,很多時候虧了本。

不過,李海明的信念是「細節決定成敗」。困難總是超出預想,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很多時候覺得撐不下去,他就對自己說「堅持,堅持,再堅持」,」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天道酬勤」。

《八十七神仙卷》是唐代「畫聖」吳道子創作的紙白描人物手卷,代表了唐代白描技法的最高成就,李海明決定對此「下手」。

最終,耗時一年,使用3500多米細如髮絲的金絲,李海明」掐」出了長5.8米的《八十七神仙景泰藍掐絲琺琅壁畫》。

李海明作品《八十七神仙景泰藍掐絲琺琅壁畫》局部

賣房籌資 免費培訓

李海明對景泰藍掐絲琺琅的熱愛到了痴迷的境地。

為了這門手藝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他曾賣了自家房子,籌措180多萬元資金。「當愛人拿著房本將房產賣掉,回過頭來對我說『海明,不用愁!我看好你,你一定行』,這一瞬間的感動和感激,成為我做出好作品綿綿不斷的動力源泉」。

李海明作品《緒》

李海明開辦傳習館,拿自己的工具及價值不菲的耗材免費培訓全國各地近千名學員,還幫助數名學生解決就業問題,特別培養了數名聾啞學生。用匠心溫暖他人,助長文化自信和藝術自信。

文化傳承 義無反顧

2019年,李海明固定的作品仍以敦煌藻井及敦煌壁畫為主,另有特別訂做的」麥田怪圈」系列將會面世。

未來,李海明希望成立景泰藍琺琅壁畫藝術館,在資金充足及身體允許的情況下,用景泰藍琺琅壁畫這一民間藝術形式陸續製作敦煌壁畫、敦煌藻井,讓璀璨的敦煌文化以景泰藍琺琅壁畫這種藝術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李海明作品《白度母》

他也是這麼做的。去年,李海明與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非遺學院、高台婦聯、康縣婦聯、文化集市簽約,每年對大學生及婦女進行掐絲琺琅技藝的培訓,既傳承民間技藝,又拓展就業門路。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推進,景泰藍掐絲琺琅這一獨特的民間工藝將進一步弘揚甘肅的絲路文化和敦煌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M7ALWwB8g2yegNDrG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