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老寶小寶都是活寶。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應該會增添不少樂趣。因為三代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相處起來往往氛圍更加輕鬆自在。而且老人幫助年輕人帶孩子,也能減輕年輕人因為工作繁忙無法照顧孩子的問題。
姜還是老的辣,旗袍奶奶一招制服鬧事的孫子:
近日,一位穿著時髦的旗袍奶奶「教育」孫子的視頻走紅網絡:在地鐵上,這位旗袍奶奶帶著孫子出行。只見孫子不知道因為什麼事哭鬧起來。而奶奶怕哭聲引來更多人的圍觀,便耐心哄著孫子。
可能因為地鐵上人多,孫子趁機變本加厲。哭鬧中顯然有得意忘形的成分。奶奶眼看軟招只會助長孫子「邪惡」的風氣。
便舉起手來假裝要「打」孫子。小男孩一看奶奶要「下狠手」了,變臉比翻書還快,瞬時止住了哭聲乖乖坐好。
好多網友刷到這個視頻笑出了眼淚,評論也是一片對旗袍奶奶的讚嘆聲: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奶奶的舉動太可愛了」
「奶奶見招拆招,小男孩認慫了吧」
「你奶奶還是你奶奶,佩服」
看到這個視頻相信好多家長也有同感,孩子在公共場合,家長越想「息事寧人」孩子越「無法無天」。在家裡是個好孩子,一到公共場合稍有不滿就開始哭鬧。
其實,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無非有幾點原因:
1. 因為某種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比如說孩子突然特別想要一件東西,家長拒絕了孩子。孩子就用哭鬧來抗議家長的舉動。
2. 對陌生環境的牴觸情緒。比如說孩子比較喜歡安靜的環境,一到公共場所看到許許多多的陌生人會感覺害怕失去安全感引起的哭鬧。
3. 家長平時對孩子的溺愛和有求必應。孩子在家用哭鬧的方式「嘗到了甜頭」,出門在外更加放肆是常事。因為孩子習慣了哭鬧來要挾家長。
4. 孩子以前有過此舉動,家長放任導致孩子再次模仿。好多家長因為在公共場所不想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所以孩子利用家長的這一心理繼續要挾家長滿足自己的需求。
那麼面對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該如何應對呢?
一,面對孩子無理要求,家長堅持自己的立場
相信每位家長的出發點都是合理的。在孩子有無理要求哭鬧讓家長滿足的時候,家長如果第一次對孩子妥協,孩子第二次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此類事情。一次次的發酵會讓孩子覺得這樣的哭鬧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會讓孩子養成驕縱的性格。合理的拒絕孩子,並不是壞事。
二,平時教導孩子在公共場合的禮儀
家長平時在生活中要教導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注意自身修養。相信孩子到了公共場合的時候也會注意言談舉止。
孩子自身的修養關乎著長大後的性格養成,家長要從小教導孩子。「從小看老」也不是空口而談的。
三,在生活中不給孩子養成有求必應的習慣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好多家庭對待孩子也是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孩子能得到什麼都輕而易舉,其實這樣也不利於孩子性格的養成。家庭會慣著孩子,但是孩子在步入社會的時候沒人會慣著他們。家長要教孩子學會珍惜,所以不要給孩子養成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的習慣。
家長們,你家孩子在公共場合會有「人來瘋」的舉動嗎?面對這樣的困境,你們都是怎麼處理的呢?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