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上海市醫療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憑實力圈粉,斬獲好評一片。
「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沒有討價還價」!
1月29日上午,張文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華山醫院派駐黨員醫生去武漢增援及市公衛中心增援,是不打招呼的,一般直接派駐。同時,張文宏還稱,「每星期進行一到兩次隔離區查房,對新年到現在值班的醫生進行換崗」 ,這是今天他新做的兩個決定。
張文宏原話說:
其實我們華山醫院的病房不需要我查房,我去查房的主要原因其實只有一點,要消除我們醫生的恐懼。就是說你主任,老是在後面指手畫腳,不進去跟病人親密接觸,然後讓我們老是在危險的第一線,我怎麼可以接受呢?
所以我們今天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我自己每個星期要進去查房,至少一次到兩次,這是一個;第二個,我今天做了第二個決定—換崗。把所有從年底到現在為止的醫生,全部換掉,全部換崗。這一批都是了不起的醫生,在對疫情的風險性,傳播性,致病性一無所知的時候,他們就這樣把自己暴露在疾病的前面,暴露在病毒的前面,我認為他們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醫生,所以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
所以這一次我做了一個決定,把所有崗位的醫生全都換下來,換成誰?換成科室里所有的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在宣誓的時候不是說嗎,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迎著困難上。我說現在開始,把所有的人都換下來,共產黨員上,再給我做出自己的樣子來。
所以我前面還開了個黨小組的會議,就是說,共產黨員的口號你平時喊喊可以,這個時候,你平時入黨,我不管你有什麼想法,對不起,現在你馬上給我上去,不管你同意或者不同意,你都得上去。心理上為了信仰上去也好,是因為黨的約束上去也好,沒有討價還價,肯定是上去。
視頻傳出後,張文宏主任獲得高度好評,我個人的評價如下:
第一、有氣場、有魄力,邏輯清晰、通俗易懂。
第二、有擔當、敢言,不講套話。
第三、直面問題、有理有據,直擊本質。
支撐張文宏主任敢言的背後,我認為,還是憑實力,憑對疫情本身的了解度,張文宏主任描述疫情,全憑口述,沒有講話稿,一個個數據信手拈來。
高下立現。
張文宏主任是一個學霸,看了一下簡歷,他在2000年獲得復旦大學博士學位,2000年-2002年兩次赴香港大學進修,2003-2004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學微生物系從事博士後工作。
現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博士生導師。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的發病機制以及病原學快速診斷技術的開發。
他所在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創建於1907年,是中國著名的三甲醫院,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他領導的華山醫院感染科,在國內的水平是一面旗幟,排名第一。
我覺得,這就是張文宏主任敢言的底氣,而同時,我也要指出,只有在大型公共事件中,才可以如此明顯看到城市和城市的差距。
不同的城市資源、不同的公共事件負責人水平、不同的處理不同的方式,帶來不同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上海能成為中國頂尖一線城市的底氣。
和這次新型冠狀病毒類似的大型公共事件,是從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的SARS疫情,當時,中國境內(含香港)累計7000多人感染,死亡649人。
其中,以北京、廣東、香港特區疫情最為嚴重。三地感染人數均超過千人,廣東死亡人數超過50人,北京超過100人,香港達到300人。
但是,國內常住人口最多(2003年統計數字為1700萬)的上海市,在整個SARS疫情爆發期間,僅有8人感染,2人死亡。
上海是怎麼做到的呢?
當時,上海在疫情未到來時,就做了充分的準備。下沉到基層社區、落實到個人的防控措施,對於疫情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上海首例被發現的感染者就有很強的防範意識,主動報告,自我隔離。
楊浦區世界小學一名三年級學生,頂著家長壓力,如實彙報家中是否接觸過外地人員,被評為「誠實衛士」。
專家認為,市民個體+制度體系+醫學專家,構成三根鏈條,共同阻止了上海SARS疫情蔓延。
而這一次,面對來勢洶洶、絲毫不亞於非典的新型冠狀病毒,上海政府絲毫不敢大意,應對工作同樣可圈可點。
第一、上海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有關領導分別聯繫一個區,保持密切聯繫,重點檢查基層防控措施落實情況,及時協調解決防控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指導基層開展聯防聯控等工作。
第二、整個防控工作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加強來滬人員的健康篩查,特彆強化重點人員居家重點隔離觀察,這是一道防線。
上海各個區嚴格落實集中隔離點規範管理和服務保障,做好體溫測量和健康觀察。加強疫情防控的督導和監督檢查,配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第三督導組到有關區實地督導重點場所的通風、消毒、體溫監測、居家隔離觀察實施等情況。
第三、增加透明度,從1月29日開始,上海會每天增加一次病例數據的發布。每天上午發布前一天0-24小時的數據,每天下午發布當天0-12小時的數據。
圍繞公眾關切,上海市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通過每日召開系列新聞發布會、接受媒體採訪等方式,介紹病例救治、疫情防控等情況,並及時回應熱點問題。
要避免謠言、避免公眾恐慌,最好的方法是信息公開,這一點上海做到了。
上海給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網格化管理,下沉到社區,這是應對疫情很有效的辦法。
全市16個區、234個街鎮一網統管,形成上海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平台。
在上海,三大通信運營商排查上海境內武漢籍貫號碼,收集信息應對疫情覆蓋做到廣覆蓋、不遺漏,對重點地區來滬人員,通過信息手段要求他們及家屬做好居家醫學觀察。
除此之外,社區還請人為樓道消毒,提供垃圾清運,由社區義務人員開展上門告知、體溫測量。
從1月28日起,上海全市1000個藥房網點投放口罩,4毛六一個,10個一包,每天全市投放300萬個,每個點3000多個,上海市民可以就近購買,做好個人防護。
看上去,這些都是很小的細節,但魔鬼,就在於細節。
防治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最難的、最重要的就在於一步步的細節。
這裡還要表揚一下上海人。
前幾天,來自電商的一項數據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在電商平台上購買口罩的群體中,上海買家人數占據總購買人數的四分之一左右,為全國第一。
有些人就嘲諷:上海人怕死第一名!然而這兩天,隨著上海一系列防控疫情措施的發布,更多的網友表示:這樣的城市讓人放心。
上海市民對於公共衛生事件如此重視,實際上也是來自於一次次的教訓:1988年上海A肝大流行、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2009年新甲流、2013年H7N9禽流感,以及近年的伊波拉防控,不僅成功戰勝了困難,經受住考驗,而且積累了豐富經驗,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那麼,「怕死」的後果是什麼?
現在,疫情已大面積爆發,包括西藏在內,全國省區直轄市無一倖免。從今天的數據上看,作為一個擁有最多人口的城市,「怕死的上海人」在疫情控制方面是做得最好的。
衛生應急性事件發生後,公眾具有良好的應急素養和較高的自救互救能力十分重要。
上海人購買口罩絕對不是什麼「怕死」,而是市民公共衛生素質的一種表現。
只有每個人都擁有了良好的公共衛生素質,才能築牢公共衛生安全這座「隱形牆」,這樣的城市才讓人放心。
最後我想說,對於一個城市來說,居民在此買房定居、擁有戶口,等於是一次人生的重大投資。
而城市回報居民的,是工作機會、城市環境,醫療、教育、養老等綜合資源,以及非常重要的,面對重大社會公共事件的應對能力。
對新冠疫情的應對,就是每一個城市對各自居民的答卷!
上海,經過百餘年的變遷,從一個小漁村躋身成為2400多萬人口的中國第一大城市,在這個過程中,「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早已植根於這塊土地,使得上海成為了全國最自律的城市之一。
在新冠疫情這場無聲的考試中,個別城市手忙腳亂、管理水平完全匹配不上其地位和名氣,大多數城市中規中矩,而上海這座中國最大的城市,在我心中可以獲得最高的分數。
最後我想說,只有在大型事件中,才看得到各大城市實力的差距,一個城市的實力,並不單純看GDP增速、投資規模,魔鬼的在於細節。
如果有好的城市管理水平,重大疫情的代價或許會小很多,甚至它根本就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