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別人家孩子」,是承受不了「同輩壓力」,自我肯定很重要

2019-10-07     C位媽媽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是我要說「少年深知愁滋味」,現在的孩子們的壓力不單單來源於學習和家庭,還有來自同輩人或同齡人的壓力。

不要小看這種「壓力」,這種壓力常常是伴隨著我們一生的:

小時候:
  • 很小朋友都有變形金剛、有奧特曼、有芭比娃娃,而「我」卻沒有;
  • 老師或家長總是表揚那些學習好、聽話的同學,很少表揚「我」;
長大了:
  • 青春期來,周圍的小夥伴有開始抽煙或喝酒的,不和他們一起會被「嘲笑」;
  • 同一個班級的同學有的考進了985、211,而「我」只考進了不知道是幾本的大學;
成年了:
  • 進入社會,各種社會的壓力非常的殘酷,同齡人早早的進入領導層;
  • 高薪、房產、車子、家境……樣樣比「我」強……

在這種「壓力」中,常常讓我們迷失自己,否定自己,焦慮、自卑在一生中不斷交替……

家長以為孩子討厭「別人家孩子」,是抗拒家長的比較和嘮叨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樣一種說法,就是同齡人或者說是同輩人之間有一種關係叫「同輩壓力」,現在還有一種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兩者又略有不同。

「別人家的孩子」通常表現在父母對別人家孩子優點的一種對比和羨慕,通常是在學習方面或者事業上的對比。在這種日復一日的反覆「嘮叨」中,讓孩子的內心對「別人家的孩子」產生一種抗拒。

而這種內心對同輩人的抗拒,慢慢的轉為對家長的抗拒,每每從家長的口中說出「別人家的孩子」,從家長的口中說出「你看看XXX人家怎麼就比你學習好呢?」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也會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比較。

不知道家長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緒?如果他們回家後的表現是不開心或是悶悶不樂,作為爸爸媽媽您的想法是什麼呢?

考試沒考好?被老師批評了?被同學欺負了?……但是唯有一種情況可能是家長想不到的,那就是來自同輩人的壓力,這種壓力更多的反應的叛逆。

在孩子未成年的時期,同輩人所帶來的影響,可能超過社會、父母和老師帶來的壓力。

其實真正讓孩子受不了的是來自同輩的壓力

同輩壓力又稱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是指個體感受到同輩團體對自身態度、價值觀甚至是行為產生的影響,從而使自身行為發生傾向於遵守同輩規範的改變。

一般來說,同輩壓力有兩類:

從眾型同輩壓力

這種類型的壓力是因為擔心被同輩人排斥,所以選擇放棄自我,進而順應他人的一種選擇,或者說是一種被迫的改變。由於孩子性格、身體狀況、學習水平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會導致一些孩子在某一個群體中格格不入,或者被他人排斥。

而這些孩子內心又非常想融入這個群體中,那麼他們就不得不讓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發生一種轉變去適應大多數人,比如,「我」要和他們的意見保持一致,「我」要和他們有相同的愛好……

競爭型同輩壓力

這種類型的壓力就是指周圍與自己年齡、地位、生活環境相似的人,由於他們的優秀和成就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壓力,也就是強迫讓自己「變得優秀」的一種壓力。

在這樣優秀群體中,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平庸,為了在這樣的群體中脫穎而出,就會給自己施壓,內心深處讓自己與這些優秀的同伴進行PK,一旦落後或者失敗就會被人輕視,變得自卑。

讓孩子承認「別人家孩子」的存在,就要讓孩子先接納肯定自己

由於同輩壓力的存在,這很容易讓孩子甚至是成年人降低「自我價值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容易否定自己」。

其實,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來自諸多方面,一個人的成就或者說自我價值的實現不一定是單一的領域或者是單項的技能。

誰都不能說自己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的「霸主」,一旦我們被超越時,不要氣餒,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在其他領域獲取新的成就。

那麼如何讓孩子不去承擔「同輩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發揚這種同輩壓力的積極作用,同時還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對自己的認同呢?

01.調整心態,平常心看待

很多人,即使是那些已經成年的人,在面對同輩壓力時也會讓自己備受困擾,甚至不知所措,惶恐、彷徨都是常常出現的情緒。

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有這種類似負面的情緒產生時,一定要學會給自己減壓。對於成人如何減壓在這裡就不著重介紹,這裡主要介紹如何幫助孩子減壓。

在面對同輩壓力時,體現出來的那些負面情緒都是正常的,是在自己尚未準備迎接這種壓力到來時的無措感,這是一種寶貴的人生經歷,首先就要平和的心態去正視它而不是迴避。

無論在任何群體中,我們都要讓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接受自己的平凡,不去刻意低調的隱藏自己的優秀。並且要懂得這樣的道理,那就是:我不是見不得別人好,我只是希望和他們一樣好。

02.調整關注點,和自身比較

當孩子遇到來自同輩人的壓力時,作為家長首先不是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而是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縮小與同輩人之間的差距,減輕這種壓力。

同時要我們家長和孩子都將這種關注點從「與他人的關係」轉到「自我」身上。在羨慕別人的同時,看看自己的優點和所擁有的美好的東西,通過這樣一個思考,孩子可能會更清晰的對自己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看到自己的長處。

03. 從「想」到「做」,用行動證明自己

有人說過:只有當自己充實起來,才沒有時間去糾結和別人的事。的確,時間寶貴,我們不能將有限的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與其將我們的時間和經歷消耗在盲目的「比較」上,不如將這些寶貴的時間和經歷用來好好的提升自己,用實際行動去精進自己。

為自己設定長期和短期的目標,找對方法不去考慮成敗,用實際行動去證明自己的優秀,用努力去展示自己的閃光點!

有一本台灣小說,名字叫《千江有水千江月》。

書中有這樣的字句:「讀書的目的,為了要與好的東西見面,好事,好情,好人,好物。」

孩子世界很大,也很簡單,他們最初的世界是又空又大的,那裡可以裝進很多美好,也同樣能裝進壓力、傷害和困擾。

同輩壓力本來就是一種壓力和干擾。面對身邊那些優秀的同輩,各種負面情緒充斥著每一個美好的一天,日復一日侵蝕孩子美好單純的靈魂。

下面這句話與各位家長共勉——我們一路向前,不是為了始終「第一」;我們一路向前,是為了遇見、為了領略、為了經歷。

今日互動:你是不是也不喜歡和「同輩」進行比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關注【C位媽媽】,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的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回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EcVpm0BMH2_cNUgfD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