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最大的差距,認知層次

2023-08-17     十點讀書

原標題:人與人最大的差距,認知層次

作者 | 徐小栩

來源 | 帆書 原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

美學家朱光潛曾以古松為例,做過這樣的論述:

木商看到的,是它做為木材的商用價值;植物學家想到的,是它的科目和屬性;畫家感受到的,是它的形態和構造。

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出發點不同,得出的結論全然不同。

也就是說,客觀事物中,都可能融入主觀成分;每個人的選擇,都基於當前的認知。

有句話說:「你的認知程度,就是你的人生上限。」

一個人的認知,引導著他的行為,進而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

以為自己懂得很多,想法正確,總是質疑別人的觀點;

習慣於按部就班,拒絕接受新鮮事物,從來不做改變。

一旦不盡如人意就認命,把原因歸咎於外因。

卻不知,被自己的認知所束縛,看不到更高維度的世界,跳不出思維的牢籠。

作家王耳朵先生說過一段親身經歷,讓人唏噓不已。

當年,他和一位非常要好的高中同學阿輝懷揣夢想,一起從小山村來到省城念大學。

大學畢業後,王耳朵去深圳北京闖蕩,阿輝進了老家的一個單位。

他們的交集越來越少,直到有一次阿輝來找他,說想去省城發展。

雖然王耳朵當年也沒混出頭,但總算天南地北走了一遭,開了眼界。

他熱情地跟阿輝分享經驗,還極力向他推薦當時還處於新生期的新媒體行業。

可阿輝在招聘網站上轉了一圈,最後還是做著老本行。

在老家待了幾年,他似乎「錯過了一個時代」。

現如今,曾經同頻出發的兩個少年,一個成了爆火的自媒體人,一個成了籍籍無名的素人。

兩個人愈走愈遠,成了再也不可能彙集的人生線。

有句話讓我感慨萬千:

有時候耽誤你的不是時機和運氣,而是你的認知能力。

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他的視野、心態和能量。

認知越低的人,盲點越多,目光越短淺,心態越消極。

他們看不到事情的本質,抓不住時機,必然將好運拒之千里。

哈佛大學教授桑斯坦曾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信息繭房」

意思是說: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思想所引導,當你長時間接受單一觀點時,就像蠶繭一樣把自己越包越緊,越來越封閉。

走不出認知邏輯閉環,活在自己構建的世界裡,人生猶如戴上了枷鎖,畫地為牢、寸步難行。

最終,為所有挫敗和苦難買單的都是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跟認知博弈。

認知水平太低,所有的努力都徒勞無益。

看過一則小故事。

馬找了份拉車的工作,每天都能賺到不少工錢。狗眼紅了,也加入到拉車的隊伍中。

但是狗的力氣實在太小了,雖然很拚命,一天下來卻拉不了多少貨,累得半死不活。

有一天,狗去拜訪表哥,看到表哥住著豪華的別墅,還有兩個傭人為他服務。

得知表哥一直在幫大戶人家看家護院,立下不少功勞,主人給了他很多獎賞。

狗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可以看家的,可自己卻做著勞碌的工作,落下一身毛病,連生活都沒保障。

我們很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表面看上去很賣力,其實只是做著簡單重複的工作。

要知道,認知不到位好比南轅北轍,越努力離目標越遠,拼盡全力也看不到成果。

巴菲特提起過公司一位財務的事情。

他朝九晚五,拿著普通的月薪。七點多下班後,還要開三小時的專車,賺點錢來貼補家用。

到了周末,他在外面做小時工,從早九點一直忙到晚九點,直到深夜才疲憊地下班,第二天又要早起去公司上班。

工作強度這麼大,一個月竟然連一天都不能休息。

巴菲特建議他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來增加收入。因為一旦體力和精力都無法支撐,這種狀態就難以為繼了。

那位財務顯得很無奈,說到底是看不到更深刻的問題,埋頭苦幹比提升自己來得容易。

稻盛和夫說過一句話,很扎心:

知道你為什麼活得那麼累嗎?

因為你一直低頭趕路,忘記抬頭看天,導致你看不到正確方向,只是盲目前進,卻一直沒有收穫。

知道你為什麼活得那麼累嗎?

因為你一直低頭趕路,忘記抬頭看天,導致你看不到正確方向,只是盲目前進,卻一直沒有收穫。

真正阻礙我們進步的,從來不是學識和能力,而是認知上的困頓;

真正讓我們貧窮的,也從來不是經濟的窘迫,而是思維上的懶惰。

陷入低水平勤奮的陷阱,不過是在耗費生命,逐漸喪失思考力、創造力和生存的主動權。

《拆掉思維里的牆》一書說到:

我們腦海里有很多低效的、錯誤的心智模式造成的扭曲認知,只有打破那些思維模式,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腦海里有很多低效的、錯誤的心智模式造成的扭曲認知,只有打破那些思維模式,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與其被認知所束縛,不如利用認知突圍。

前段時間,西安有位外賣小哥的視頻,引髮網友熱議。

凌晨兩點,小哥還在外面送外賣。

他說,男人要為家人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他要好好努力,好好掙錢,好好買房子。

很多網友紛紛為他點贊,但也有網友噴他認知太低,低級的體力勞動不可能發家致富,努力的前提應該是提高認知。

隨後讓網友汗顏的是,他的短視頻帳號粉絲高達60多萬,已開通櫥窗帶貨,光帶貨的收入就可能秒殺絕大部分白領。

學習直播、剪輯視頻、吃透產品,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原來他一直在不斷提升認知,投資自己,改變生存模式。

有時候,你卡在一件事情上勞無所獲,那就該提升認知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向內提升

讀經典書籍:

擴展知識廣度,當所有知識點進行融合連結,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你便具備了高度的認知能力。

看紀錄片:

相當於行萬里路,與世界對話,開闊眼界,增加知識儲備。

2) 向外兼容

「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里」,不要輕易排斥或質疑不同的聲音,而要以開放的心態去理解不同認知維度的觀點。

敢於接觸不同的圈層,看清時代發展的趨勢,借鑑別人的經驗,增加自己的信息量。

3) 實踐復盤

認知屬於理論,能力來源於實踐,有過經歷才能真正領悟,知行合一才能事半功倍。

觀察事物的現象,反思過去的經歷,提煉精髓,指導前行。

養成自省和總結的習慣,及時修正誤區。

作家良大師說:

認知能力決定了做正確的事,這比正確地做事重要100倍。

認知能力決定了做正確的事,這比正確地做事重要100倍。

正視自己的無知,消除固有偏見,才能發現事情真相。

向內提升,向外兼容,跳出認知局限,每個人的未來都會有無限可能。

《躍遷》中寫到:

選擇決定命運,認知決定選擇。只有梯子搭對了牆,努力爬才有意義。

選擇決定命運,認知決定選擇。只有梯子搭對了牆,努力爬才有意義。

想起《窮爸爸富爸爸》中的一個故事。

村長委託兩個年輕人給村莊供水。

第一個年輕人馬上買了兩隻大桶,每日奔波於10里以外的湖泊和村莊之間。

另一個年輕人做了周密的計劃,找到投資,並雇用了專業施工人員,修建了一套供水管道系統。

頃刻間,第一個年輕人徹底失業了,第二個人卻飛黃騰達了。

很多時候,規劃路線比努力奔跑更重要。

突破思維邊界,才能摸清自然規律,找到通往康莊大道的捷徑。

點個「在看」,願我們都能升級認知,眼光更長遠,步伐更穩健。

作者 | 徐小栩來源:帆書 原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十點讀書開福利社群啦!

每天分享一個高性價比好書、好物;

一手降價消息、上新福利、各種知識小課堂……

現在加入,還有新人5元購物券

長按識別二維碼,快來進群玩兒吧!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9f0696b2e041904ee22a760d11af0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