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為什麼從西南開始寫起,而不是其他方位

2022-02-24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山海經》為什麼從西南開始寫起,而不是其他方位

《山海經》看上去顯得詭異晦澀,因此為後人所詬病。究其原因,其難不在文字本身,而是在書寫方式上。

《山海經》是山海考察行歷的記錄,按照常理應該從出發點,也就是岐山、洛陽一線開始,為什麼從南方,又是從南方的西面開始呢?原因在於書寫者有尊崇西南的文化理念或者說原則。

考《易經》第四十六卦說:「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彖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

又《易經》第二卦說:「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

《易經》第三十九卦說:「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易經》是西周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傳為文王所作。南和西南是周人崇尚的大吉大利的方位,就像後來人們尚東拜日一樣,因此成為《山海經》率先記錄表現的方位,也因此,《山海經》應該是西周人寫作的書。又《詩經·綿》說: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溪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畝。自西徂東,周爰執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救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迺立皋門,皋門有伉。迺立應門,應門將將。迺立冢土,戎丑攸行。

《綿》是具有史詩性質的作品,記錄了周人開天闢地的歷史傳說。根據《綿》詩我們看出,周人從古公開始就注重龜卜決疑,把立廟之事當成最重要的大事,而建築立廟的過程也是從西面開始,由西到東進行。幾則材料之間可以相互印證,這樣我們對《南山經》的從西到東的書寫方式也就可以理解了。

周文王一直自稱西土之人,就是將周定位為西方。《何尊》出土於陝西,根據器形紋飾及銘文字體風格,知此器的製作時間屬西周早期。

銘《何尊》文云:「肆文王受茲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或,自之義民。」現藏寶雞市青銅博物院。

《何尊》中的大命就是天命,中國就是天下中心,尊表示周人完成了天下中心的轉換改制,寫作時間在武王克商之後,武王決定建設中心都城,因此周公建設洛邑是秉承武王之命完成了這一任務。

建設洛邑的目的,《尚書》《史記·周本紀》《逸周書·度邑》也都有記載,周武王滅商之後,憂慮「未定天保」而夜不能寐,就是要確立享受天命的正統,居天下之中,周公花了五年時間確定洛邑,就是把有夏之居這一「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的中心確定下來,於是遷九鼎,同時伐淮夷、踐奄,改度制、興禮樂(包括根據道里確定五服制度)。

《國語·周語上》記載「周穆王時祭公謀父云:『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亨,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亨,歲貢,終王。』」

雖然按照道里分出五服,但將邊遠地區一般稱為蠻夷,如西稱昆夷、東叫淮夷、北作畎夷,等等。中國的大一統社會由此全面形成,而所謂華夏中心論也當然產生,至於後來彼此消長,重新洗牌,就出現了華夷之辨。

周人一直以西為尊,因此不忘初心,言事皆始於西。故《山海經》從西南開始寫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9b5f3399964867e5c92eba969409b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