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求生存的年輕人與國家一起拚命——訪原221基地工人蔣宗泰

2024-10-22     中國青年網

從一個十分特殊的側面,工人蔣宗泰見證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誕生的歷程——60多年前,在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221基地,他是一名廚師,為基地的領導服務,包括那些後來的「兩彈一星」元勛。

著名科學家王淦昌、郭永懷、陳能寬、朱光亞、鄧稼先等人,都嘗過這個河南人的手藝。「我管著他們的吃喝。」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他當時是基地「小灶食堂」的班長。

與很多其他崗位上的工人比,蔣宗泰是較早知道原子彈這項絕密任務的。有時候,他們的工作狀態也能部分反映出原子彈研製的進度——當小灶食堂頻頻接到通知,吃飯的人不能按時回去,讓廚房等一會兒,晚飯等到凌晨一兩點鐘都是常事,那是為原子彈研製開展種種秘密試驗的時候。

科學家們任務不同,吃飯時間也不定。任務越來越緊的時候,蔣宗泰的工作量也會變大,他記得,那時一天不是做3頓飯,「5頓、6頓、7頓飯都有」,「定好12點開午飯,下午一點還沒有『打炮』,廚房就等著」。

「打炮」是爆轟試驗,最重要的一次「打炮」是1964年6月那次,除了核燃料的活性材料使用了替代品,其他都是真的。這意味著第一顆原子彈已經「箭在弦上」了。

後來,221基地組建「第九作業隊」去馬蘭基地,參加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蔣宗泰也知道,因為「食堂也要抽人去馬蘭基地」,為作業隊的人做飯。

原子彈爆炸後,1966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到基地視察過,那天還是蔣宗泰為領導們做飯。另一個任務正在加緊推進: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即將到來。鄧小平為基地題詞:別人已經做到的事,我們要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事,我們也一定要做到。

蔣宗泰回憶,那時候不知道累,也沒有怨言,「因為知道是在幹什麼了」。

郭永懷等科學家的精神感染著他們。他說:「他這樣的科學家,什麼天氣都能兢兢業業來干,我們作為普通工人,不能挑肥揀瘦,對不對?」

在那些曾經在221基地工作過的人里,蔣宗泰是十分特殊的一批。他是這個絕密基地迎來的第一批建設者,這個基地在他們手裡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基地的第一批成規模的廠房和住宅,是他們上山去打荊條、去燒窯製作磚瓦來建設的。而他們住在廢棄的羊圈、帳篷和「地窩子」里。

1958年,中國在青海金銀灘草原選址建設這個基地,那裡人跡罕至,沒有鐵路和公路,利於保密。那年8月,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九局局長、開國少將李覺帶人在這裡紮下3頂帳篷,開始勘測。9月16日,河南的「支邊青年」蔣宗泰就來了。

在那個饑荒年代,和中國很多農村一樣,蔣宗泰在老家也經歷了缺衣少食的日子。他原本的志向是去當兵,聽說青海需要人,他就報名了。同學提醒他,那邊很艱苦。但這個年輕人覺得自己不怕。

他見識了超出想像的艱苦。眼前是漫天風沙,四顧是茫茫草原,是蒼涼,是荒蕪,是國家設定的禁區,是一群求生存的年輕人與一個求生存的國家一起拚命。

蔣宗泰先是住在羊圈裡,「把羊糞往外一攏,地上鋪上麥秸。」天說變就變,狂風一起,一刮就是整整一天。

按照當時的編排,他隸屬於「七營」。一天兩頓飯,每個班發兩個盆、一個筐,裡面裝了饅頭和稀飯;大家站在外面就著風沙一起吃,天冷的時候,「吃兩口饅頭後,第三口就有冰碴兒了」。

他離開老家時,天氣還暖和,可到了高原,氣溫已降到零度以下。他們發了過冬禦寒的棉大衣、皮帽子、防沙眼鏡和棉鞋。

起初他以為是來開荒的,結果被安排去修了鐵路。沒有機械化裝備,為了鑿開厚厚的高原凍土,他們先在地上「捅個眼兒」,裝進炸藥,再點燃導火索。「一炸崩得(碎石)滿天飛。」蔣宗泰說。

後來很多人回憶,第一批建設者是最累、最苦的。有一些人為建那條鐵路失去了生命。

就這樣,在那零下30攝氏度的寒冬,他們在高寒缺氧的草原上,搶修出了從221基地到海晏縣火車站近40公里的鐵路專用線,原子彈就是沿著這條鐵路從基地出發的。

有些人堅持不住,離開了。蔣宗泰記得,有人請了假,還有的「招呼都不打」,「我們村裡來了4個,剩我一個」。

蔣宗泰讀過些書,他總覺得:「既然來了,國家相信咱,那就干!」

1959年,他又被分配去食堂,「我開始不會,沒學過」。

在小灶食堂,他有了很多近距離接觸「大人物」的機會。出於工作需要,他留心觀察過他們的偏好:郭永懷愛吃紅燒魚;王淦昌一天三餐都來,早餐會喝點稀飯,吃兩口清爽小菜。

王淦昌在基地生活了很久。那個曾經在蘇聯憑藉才華震驚學界的物理學家變成個很隨和的老頭兒,他經常會到後廚跟大家打招呼,吃完飯,他會散一會兒步。在這裡,他的名字也消失了,化名為王京。

這些大科學家沒有提出過任何飲食方面的特殊要求。蔣宗泰回憶,當時很多人都出現了高原反應,「10個人里有9個」。一些人食欲不振,消瘦很多。根據人們的回憶,于敏的反應尤其強烈,經常嘔吐。

「他們都是有什麼吃什麼。」蔣宗泰說,廚師能做的,就是儘量把菜做得更精細、精緻,畢竟「科學家操心用腦的程度,跟別人不一樣」。

趕上有人胃不舒服,他們會精心安排一碗「連湯帶水」的菜湯,幫助調理腸胃。

給科學家的烹飪食材也沒什麼特別,「都是看供應」。在食堂,蔣宗泰見過中央調度來的、全國各地支援的物資:天津的小站米,山東的花生,東北的大豆,還有青海湖裡的湟魚。每天,他們會把這些食材做成8-10道菜品,端上餐桌。

他還記得,郭永懷在1968年12月飛機失事前一天還來食堂吃過飯,他跟大家打招呼,「明天我要到北京去了」。

等到噩耗傳來,蔣宗泰感到震驚,還有深深的遺憾,「我們的事業還沒有完全成功,你怎麼都先走了?」

很長一段時間,蔣宗泰都住在帳篷里。當時是「先生產,後生活」,技術人員住樓房,行政人員住帳篷。那帳篷擋不住風沙,也抵禦不了寒冷。人們不得不擠在一起睡覺,用體溫對抗寒冷。

蔣宗泰回憶,一覺醒來,被子和頭髮上會結上一層白霜,「被子上每天能倒一捧沙」。他停頓了一下,提高了聲音,「但我不遺憾,要奮鬥,就要勇於犧牲,做什麼事,四平八穩也做不出來」。他笑著說,這份工作,在自己心中,是滿意的,也是自豪的。

至今他還記得,聽到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時,他特別高興。「那顆原子彈震動了全世界,我有點兒驕傲。」他說,幾萬人裡頭「有我一個」。

今年84歲的蔣宗泰住在西寧的「二二一小區」,他的視力已經模糊,他的很多老同事已經去世。

他有時跟晚輩講這些故事,有時晚輩說「那都是過去的事了」。「我說,那不行,沒有以前的苦就沒有今天的甜。這個『兩彈一星』精神不能丟。」

不久前,他的孫輩回到爺爺曾經工作的地方,在紀念為221基地作出貢獻的姓名牆上找到了他的名字——蔣宗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張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8f95ef3b686a295faa8e9964045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