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童:一個「天生演員」的40年

2023-06-28     時尚COSMO

原標題:葉童:一個「天生演員」的40年

提起葉童,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許仙。了解中國香港電影的人則會反駁:葉童可提的絕不只是許仙。

在香港金像獎的歷史上,葉童曾在10年之內7次提名金像獎,並3次獲獎。她是第一位既拿過最佳女配角,又榮膺最佳女主角的雙料影后。如今,60 歲的葉童依舊活躍在影視和戲劇舞台,持續探索如何完成層次豐富的表演這個永恆的命題。

葉童

葉童,香港女演員,1984年和1992年曾憑《表錯七日情》和《婚姻勿語》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後因1992年於劇集《新白娘子傳奇》反串男角,刻畫了經典的「許仙」一角,走入內地大眾的視野。

近年來葉童轉身投向舞台劇事業,參與出演《李爾王》《死人的手機》等多部劇目。近日與惠英紅、倪大紅、梁家輝一同出演的新片《我愛你!》在內地上映,入圍上海電影節,備受矚目。

葉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我愛你!》里,與梁家輝飾演一對靠收廢品為生的老夫婦。這部電影的主演還有倪大紅和惠英紅。4位老人,兩對愛人,在步入生命終章之時,他們用力而純粹地相愛。

剛拿到這個本子,葉童就被其中的情感戲打動了:「這部戲講的是老人,但不是父母長輩。以往我們看這個年齡層的老人戲,當然也在展現感情,不過他們往往都是處在家庭里,他們要照顧孩子,他們的身份是爸爸媽媽,他們沒有自己。大部分愛情片都是屬於年輕人的,好像老人家不許有愛情,不被允許談情說愛一樣。所以我很珍惜這個機會,想要參與進來。」

在電影里,葉童飾演的趙歡欣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她過去從未演過類似角色。「第一天開工導演就問我,你可不可以流口水。後來他又提高要求,說如果能流點鼻涕也不錯!」葉童一口答應,在形象上,她早已沒有任何「包袱」。

只是,葉童仍要問許多個為什麼。「因為我不是真正的病人,我不能完全清楚她的真實感受。她眼裡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她會怎麼對周圍做出反應?雖然她的記憶力退化了,但她還能記得多少,知道多少?」葉童給自己提出一連串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無解。「我們都說感同身受,可是,當我沒有患病的時候,我其實永遠都無法真正體會病人的感受。」

葉童決定,不能用表演的方式,去「演」一個預設的病人狀態。「後來我想,我不應該給這個角色任何設定,我能做的唯有感受。我用她的視角去感受周圍的環境,感受我的老公、我的朋友……我不再刻意去做功課,而是用生命的本能去感受,當天的氣氛什麼樣,大家的反應怎麼樣。現在電影上映了,我也不知道大家會如何評價,不過我自己倒是覺得——我為這次演出給出了不同層次。」

趙歡欣的設定讓葉童想起,香港也有許多自食其力的拾荒老人。「過年時我想塞給一位拾荒老太紅包,可她堅決不要。她的想法很簡單——能掙10塊是10塊,能掙20塊是20塊。不管多少,都要靠自己的勞力去掙。」戲裡戲外,葉童感受到的都是一種生命的尊嚴。

年輕時,葉童最愛聽許冠傑的歌。在歌曲《半斤八兩》里,許冠傑唱道:「我哋呢班打工仔,通街走糴直頭系壞腸胃」(我們這些打工仔,滿街奔跑身勞損傷腸胃),葉童說,最佩服許冠傑能把小市民的辛酸和無奈唱出來,而這無奈里,仍有自己的驕傲和骨氣在。

在2022年的《導演請指教》中,關錦鵬導演邀請葉童出演自己的小短片,改編自《胭脂扣》的《人間煙火》。香港西環的舊城區,堅尼地的電車路線,一切都讓葉童感到時間的存在和流逝「關錦鵬太擅長拍舊情懷了。

這讓葉童回想起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在清水灣,每天機器隆隆轉的邵氏片場(1988年改名為TVB電視台)曾是全球最大的私營影城,是真正的「夢工廠」。「我去邵氏拍戲,會覺得那裡太棒了,簡直什麼都有!攝影棚有自己的錄音間、後期製作室、彩色沖印房……」20世紀80—90年代,香港電影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年產量最高超過300部,葉童也經歷了自己職業生涯的巔峰期。

她的第一部電影《烈火青春》拍攝於1982年,是葉童的出道作,對手演員則是當時已經走上巨星之路的張國榮。這部電影被視為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作,雖然沒有正式在中國內地的院線上映,卻如傳說一般,以錄影帶甚至盜版碟的形式,流傳在20世紀90年代城市、鄉鎮、農村的街邊錄像廳和音像店裡。長長、厚厚如磚頭一般的錄影帶,音像店大約幾角或1元一部,租期一周,逾期要補費用。想看的話要在一張紙卡上留好信息,用打孔機打個洞,證明租了帶子,店員把卡夾在一本小冊子裡,等還帶子的時候,再把這張卡片拿回來。再後來,錄影帶變成了VCD,大多也是在街邊小店裡租的。

香港才子陶傑說,《烈火青春》《等待黎明》《表錯七日情》,香港女演員一生可以接到這幾部戲,半生無憾了。而拍完這幾部戲,葉童才剛滿21歲,已經接連獲得了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提名、最佳女主角,之後又再度憑藉《飛越黃昏》《婚姻物語》獲得金像獎最佳女配角,並二度奪得最佳女主角殊榮。這一切,都發生在她參演《新白娘子傳奇》之前。而在1992年之後,人們一提起葉童,便是許仙無疑。

問葉童,你會有被「許仙」困住了的感覺嗎?葉童坦然回答:「我只是想把這個角色演好,當我演許仙這個人物時,當然要盡職盡責,全心全意。後面大家持續地喜歡這個戲,喜歡這個角色,那是屬於許仙自己的生命,我意識到,許仙有他自己的生命力。」就好像小說家筆下的人物終會迎接屬於自己的命運,而不由小說家控制。在葉童看來,演員賦予角色動態,但角色最終會沿著它自己的方向生長,在眾多人的集體記憶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線索。

很多人認為在「許仙」之後,葉童經歷了一段轉型期,葉童本人卻不以為然。對葉童而言,當年反串「許仙」是一次挑戰,後面在《和平飯店》里出演風情萬種的歌女是一次挑戰,如今在《我愛你!》里飾演患阿爾茲海默症的拾荒老人也是一次挑戰。竭盡所能,接受挑戰,在這一點上,葉童從未變過,也無須「轉型」。葉童說:「這樣看,我覺得我沒有辜負演員這個身份。」

在表演上,葉童形容自己是個「貪心」的人。一切養分,照單全收。近年來她把更多精力投入在舞台劇上,舞台讓她感受到專注,更能進入到持續的「心流」狀態。

直到現在,葉童仍然對參演無對白戲劇《李爾王》的經歷記憶猶新。「整整一個半小時的戲,完全沒有台詞,故事和情緒都要靠肢體語言去呈現。」這給了葉童很大啟發,她意識到:原來自己演了這麼多年戲,對肢體語言的運用仍是不夠;原來可以不講話,一個眼神勝過萬語千言。

在正式排演《李爾王》之前,葉童專門在戲劇表演工作坊待了兩三個月,和眾多年輕的戲劇愛好者一起,從最基本的動作開始學表演。在工作坊,幾乎是演了一輩子戲的葉童,發現自己竟然連走路都要重新學習。「舞台表演和影視表演太不一樣了,我一個不是劇團的人出現在裡面,發現自己走路跟別人走路都是兩個樣,我對舞台的敏感度、對走位的敏感度,也是兩個樣。」

就這樣,葉童每天花大量時間去研究如何走路,蹲著走、彎曲膝蓋走、後退著走、趴著腰走……她很想搞清楚這些不同走路方式背後到底有什麼含義。她問工作坊的老師和導演,如果每個表演動作都有意義,那對於這些走路方式,能不能給出個解釋。導演說:「沒什麼解釋,你自己去感受,感受到什麼就是什麼。」

20歲,葉童少女成名,出道即獲獎。連張國榮都說:「哇,這女孩真的是天才,如果我當導演,第一部戲一定選葉童。」那時的葉童,聽到的全是褒獎和肯定,內心卻遠比現在更加迷茫。「我那時全憑本能去演戲,從沒接受過正規培訓,也不會有人教說怎麼演比較好。所以我總是在一個不確定的狀態下去完成我的工作,心裡很沒底。」58歲,葉童在表演工作坊,用學院派的訓練方法為當年的困惑求一個解答,同時也在釋懷。她說:「當年那種憑本能去演戲的辦法,或許也沒錯。但現在我可以通過在工作坊的學習,給我的演出多一種方法,多一些選擇。每多學會一點,我就比以往更開心一點。」

不工作的時候,葉童也在學習吉他演奏。她跟過小樂隊上台演出,卻發現儘管已經演了這麼多年戲、活在眾人的目光之下,但以樂手的身份上台,還是會緊張,會害怕。於是她學著把目標設計得微小而具體——每天15分鐘基本功練習,爭取能夠自彈自唱。

如果問葉童,還有哪些心愿想要實現,她的答案則遠比自彈自唱的小目標更驚人:「我想開一場演唱會。如果有一天我把琴彈好了,並且有機會辦一場演唱會,我想,到時候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會是真正的葉童,而不是戲劇中的角色。」儘管葉童把這個目標放在遙遠的未來,但她仍然樂觀堅定:「音樂會帶給人很多感受,所以好吧,試試看!」

原文刊載於《時尚COSMO》7月刊

編輯:賀植陽、宮哲怡

攝影:管申頤

採訪、撰文:koma

妝發:許佳

造型監製:蒲安

造型:Fred 蘇

造型助理:Vesta

設計:閆碩偉

新媒體設計:邱雨

新媒體排版:Yuri

場地鳴謝:JIAN 幾間上海修道院公寓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80c880a0576e74726f4595330037a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