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作品格調陰沉,體會了詩人的家國之情,還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而且他不像傳統的文人,只是寫寫文章抒發情感,而是去到前線,帶領將士衝鋒陷陣,建立了赫赫戰功,可是由於與南宋朝廷的理念不和,畢竟對於當時的南宋朝廷來說,並沒有想過去收復北方的失地,退守江南依舊醉生夢死。陸遊是堅定的主戰派,這種理念上的衝突,最終導致了詩人的悲劇。
晚年陸遊一直生活在山陰(浙江紹興)老家,過著看似平淡的生活,其實詩人骨子裡悲痛萬分。作為堅定的主戰派,他有著遠大的人生理想,希望可以收復北方的失地,可是由於一度被閒置,使得他在晚年痛苦不已,還寫下了很多的感傷之作,譬如這首《柳橋晚眺》,寫得很有巧妙,雖然通篇是在寫景,可是字裡行間還是流露出了一種孤獨之感,以及對於未來的擔憂,所以短短的幾句,也是充滿了一種無奈之感。
小浦聞魚躍,橫林待鶴歸。
閒雲不成雨,故傍碧山飛。
從詩名可以看得出來,當時陸遊是很悲苦,一個人站在橋上極目遠眺,一個「眺」字最能夠體現詩人孤獨的心境,還有骨子裡的悲痛之苦。儘管鄉村的生活很平靜,可是對於陸遊來說,那並不是他所想要的生活,而是希望可以去到前線衝鋒陷陣,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人生價值。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他並沒有那樣的機會,這也使得他內心很苦悶。
這首詩通篇都是在寫景,可是寫得很巧妙,通過對於周圍環境的描寫,以此來突出那份悲痛之苦,抒發了賦閒不用,壯志未酬無奈。陸遊自然是不願意過那種生活,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他沒有得選擇,只能是在鄉間猶如一位老農一樣,過著極為平淡的生活,所以這首詩還是流露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從開篇到結尾充滿了憂愁,訴說著人生的無奈,還有骨子裡的悲痛之苦。
那整首詩也是比較好理解,並沒有什麼高超的技巧,只是從眼前的景色寫起,從而抒發了內心的苦悶;小溪的岸邊可以聽到魚兒跳水的聲音,這種聲音很細微,可還是聽得清楚。再遠一點是縱橫錯交的樹林,正在靜靜地等待著白鶴歸來。碧藍的天空漂浮著幾朵閒雲,總是難以匯成雨,只好緊緊地貼著那碧綠的山腰,正在緩緩地飄飛。
如果僅從字面上來看的話,這就是一首純寫景之作,不過讀這樣的作品,我們還是要了解詩人的所處的時代,還有他的人生經歷,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一首詩。而陸遊在創作這首詩時,已經是一位老人,當他站在橋上極目遠眺時,骨子自然而然流露出了一種孤獨之感,還有對於未來的擔憂,畢竟南宋朝廷的不作為,還有自己被閒置,這些都成為了詩人永遠的痛,成為了人生中的遺憾。
陸遊始終是憂國憂民,並且敢愛敢愛,也比較敢寫,在他很多的作品,我們都能夠感受到詩人骨子裡的家國情懷。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陸遊始終是處於悲痛之中,過著極為悲苦的生活。面對眼前的景色,由此想到了遠方的世界,想到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對於陸遊來說,那些都顯得很遙遠,以至於他在這首詩中,並沒有寫一「愁」字,可是每一句中,還是流露出了一種憂愁,一種無奈之感,讀來也是讓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