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的專家也不知道是壞還是蠢,提出的建議一個比一個離譜,偏偏他們還特別喜歡提建議。
1月8日,中房集團原董事長孟曉蘇在第三屆南方財富峰會上表示,2022年中國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萬億,只要能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復買房、裝修和其他購買,中國經濟就能恢復啦。
這話說的,實在讓小老百姓們壓力山大——合著新一年中國經濟恢復就靠大家買房了?
這難道又算「為國接盤」了嗎?
其實大家心裡都有數,我國大部分人的收入是真不咋地。
歌手李健曾經感慨過,他1998年大學畢業,1999年已經掙到了4000塊一個月。如今20多年過去,物價不知道漲了多少,而很多人依然賺不到4000塊,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工資比20年前還低。
物價在漲,房價在漲,但你的工資就是不漲。一個冷冰冰的現實就是,3000塊你招不到農民工,但可以招來大學生。
如果這是一個實習生,可能只要1500元。
國民收入擺在那裡,老百姓能支配的錢真不多,在2022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7650元。城裡人比農村人有錢點,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7482元,中位數是3379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600元,中位數是12688元。
就這個收入水平,你要說有錢,那真的是太牽強了,更不要說買房了。
更何況,銀行大多數存款是屬於普通百姓嗎?二八定律大家都聽說過,大部分財富其實掌握在少部分有錢人手裡,老百姓哪來的三分之一存款?
偏偏有人不食人間煙火,不談收入,只談房價,一心巴不得老百姓快去買房——新年伊始,還有人圍繞縣城房價做起了文章,稱「全國近94%的縣城房價不過萬元」。
這個話題出現得非常奇怪。縣城房價不過萬,難道不正常嗎?
絕大多數縣城一沒資源,二沒人口,最穩定的工作只在體制內,普通人頂多做個小生意糊餬口,啥發展機會都沒有,房價能過萬才離譜。
把「全國近94%的縣城房價不過萬元」這個話題炒作起來的人,是覺得老百姓不知道這事嗎?
不過,炒作縣城房價低的行為,只是惹人膈應;那些想把錢伸到老百姓口袋的專家,才是純純的噁心人。
1月8日,中房集團原董事長孟曉蘇就出來叭叭了。作為享受國務院津貼的經濟學教授,人家這話說得還真是接地氣呢:
「2022年中國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萬億,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復對房子的購買、裝修和其他的購買,中國經濟就能恢復。」
點評孟曉蘇的言論之前,我們要先掌握一個數據——2022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額是11.9萬億,比2021年少了6.4萬億。15萬億存款的1/3就是5萬億,如果老百姓真花5萬億在住房上,房地產倒確實能恢復大半了。
所以這是因為市場的大餅變小了,所以專家又出來畫餅了?
站長說句心裡話,買房置業,天經地義,因為誰都需要片瓦遮身,更何況中國人對房子自古以來就有執念,這是顛簸不破的道理。但我們不能忽視一件事,大家買房都是為了資產增值的,所以才有「買漲不買跌」的慣性。拋開漲價讓買房,這是忽悠大傻子呢?
當然,這位孟教授不算牆頭草,他一向堅持房價上漲對大眾是有利的,還曾經發表過「因為房價上漲,如今老百姓才有巨額的財富」這樣的金科玉律。
他現在呼籲老百姓拿錢出來促進住房消費,也是很符合人家一貫的觀點了。
不過,就房價現在這個樣,一年可支配收入也就兩三萬的普通人,怕是買不起房子,只能麻煩那些有錢人多買幾套了。
最近這一年買房的人,真不多了。當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被打破後,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萎縮了。
中國經濟有多依賴房地產,我們都知道。為了救市,各地也是使盡全力,在2022年,全國出台的救市政策累計超過千條,依舊拉不回搖搖欲墜的樓市。
該打回原形的,還是打回了原型。
在這場救市浪潮中,我們能夠察覺到,普通的購買者才是樓市的核心,只有老百姓願意買房了,樓市才能復甦,否則哪怕官方使出渾身解數,也沒啥用。
很顯然,在過去的一年裡,很多人對官方的鬆綁政策並不買帳。
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房價下跌固然是一方面,開發商資金鍊爆雷導致的樓盤爛尾,也在摧毀著大眾對樓市的信心。
最最主要的,是老百姓沒錢了。
不知你們有沒有察覺到,2022年的工作特別難找,考公、考研大隊持續壯大,曾經以高薪著稱的網際網路公司在大面積裁員,就連不差錢的騰訊都要砍掉不賺錢的項目了,危機四伏。
在這樣的形勢下,買房對很多人來說成了一種負擔,哪怕你交得起首付,也不敢保證自己還得起房貸。
在央行去年12月的調查報告里,計劃在未來3個月買房的人只有16.0%,遠低於2022年第3季度的17.1%,並創下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新低(2016年第2季度為15.1%)。
不過,我們也不必過於糾結,反正全球環境一樣爛。
不只我們,其他國家的房價也在跌,美國房價下跌的速度創下13年來的最快水平,澳洲房價出現了2008年以來最大跌幅,紐西蘭連漲11年的房價指數首次出現下降……全球房地產迎來了一場難以預料的寒冬。
眼下,房地產的衰退已經不可避免,而房價的下跌也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
最近這兩天,河北官方正在忙著闢謠。
最近網傳河北、內蒙古等地的奶牛養殖戶開始出現「倒奶殺牛」的現象,1月9日,河北官方對此做出了回應,網傳說法不實,「河北省沒有發現倒奶殺牛現象」。
而這則傳聞的源頭,是河北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袁運生髮表的一篇題為《這是又要讓我們「倒奶殺牛」嗎?》的文章。
學過中學歷史課的都知道,這事的典型案例是1929年美國倒牛奶事件。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民眾減少了非生活所需物資的消費,牛奶價格也跌入谷底,生產越多賠得越多,為了減少損失,奶農只能倒掉牛奶。
倒奶殺牛是跟經濟倒退掛鉤的。所以,這篇文章一經發布,就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河北雖未出現倒奶殺牛,但現狀同樣不容樂觀——在1月6日河北官方發布的《關於維護生鮮乳收購秩序加強質量安全監管的緊急通知》中提到,「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奶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困難,原奶供應增加、乳製品消費減少、養殖成本上漲,奶價持續下行」。
為了減少損失,乳企只能選擇將牛奶噴粉處理,以便儲存。據不完全統計,河北省每天噴粉儲存的富餘生鮮乳在4000噸以上,每天占用企業資金達1600萬元以上。
同樣的劇情,發生在不同的行業,卻彰顯出一樣的底層邏輯。
窺斑見豹,眼下各行各業都不容易,作為經濟支柱的房地產,就算得到了各地放鬆限購的支持,又能怎樣呢?
都知道老百姓買房是解一時困擾的救命藥,但奈何老百姓兜里也不富裕,房價又看到打骨折的誠意,這個救命藥就是進不去嘴裡。
2023年,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