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當代大學生!

2023-11-14     時尚COSMO

原標題:WOW……當代大學生!

哎,支棱起來吧,社會人!

觀察當代大學生是潮流行業的必修課,怕一不留神就錯過了熱點,遲鈍了網感。掀開他們生活的一角,起初只是獵奇,卻不小心繞進了迷宮。

有些高校突然要求游泳課成績與畢業掛鉤。

旱鴨子大學生慌亂了,因為游泳很難學,學校的泳池也不好約,找私教非常貴……

你很詫異:不能請會游泳的同學教自己嗎?

他更詫異:請同學教也要花錢啊!

共享單車出現的時候,說是解決城市通勤「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而當下即時物流空前發達的今天,大學校園裡也存在著從快遞櫃到宿舍之間「最後五百米」的盲區。

所以看見到件提示的大學生們包括且不限於「不在學校」、「正好有事」、「現在不方便」、「單純懶得動」等原因,會打開微信「樓群」。他們發布訴求,群里的同學們紛紛帶價響應:根據郵件的重量、大小,3-8元左右,幫你送到宿舍或者宿舍一樓。

你很吃驚:你們沒有朋友嗎?沒有相熟的同學嗎?沒有一個可以免費幫你拿快遞的人了?

他們說:有啊。但是你付錢讓別人幫你拿,卻讓朋友免費。這屬於變相占朋友便宜。

居然……非常有道理。

聽說有些新生買了電動車,準備以四年為長遠周期,將校園跑腿兼職做大做強。

在大學裡,一些公共課,刷學分的課,會應運而生出「代課群」,功能顧名思義,當然,是有償收費的。

「校園跑」盛行起來,「校園代跑」就緊隨其後。一學期要跑夠68公里,對一些人來說是噩夢,對另一些人說,就是身上再多掛一台打開APP的手機,然後賺點零花錢。但一次只能掛一兩個,五六台手機放在身上跑圈,在體育老師眼裡就可疑得一目了然。

當然這些都屬於廣義作弊,校方查出一個來就會取締一個。

聽說影視類高校的學生作業成本陡然增加了。

以前拍個習作小片,各個工種由不同專業的同學們幫忙客串,反正今天我幫你,明天你幫我,大家默認一起吃頓飯就算答謝了。

現在幫忙的也有,但收費的也在變多。導演、攝像、舞美、化妝、燈光、表演,每個專業也是校園工種,有一定的行價。以表演為例,據說有些學生作業的演員一天片酬近兩千。製片成了學生作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崗位,可以刷臉去談一些便宜的工種,還要去跟學校附近的拍攝場地砍價。簡而言之,學生劇組越來越社會化,職業化。

當然投入多,成果質量也會變好,有些甚至可以直接送去海外電影節參展、參評。

對了,那些付錢找來的攝像和演員同學們,一樣是要請他們吃一頓殺青宴的。

說到之前那個校園「最後五百米」,它是社會商家的盲區,也是校園商家的商機。

所以現在大學生是可以在宿舍點到學校食堂的外賣的,這個邏輯約等於,總有一天馬桶可以通過遙控一路開到床頭。

如果剛買的麻辣燙突然不想吃了,也沒關係,可以立刻在「樓群」里轉讓給有需要的同學。大學的二手交易還是非常頻繁,書刊、雜物、體育器材,還有數量巨大的美容美妝產品。

大學生們彼此之間的交易愈發頻繁,形成了小小的金融閉環。但有些人明顯具有更強的創收天賦。

有女大學生手繪了一張海報貼在宿舍門口,從此開啟了塔羅大師生涯。4張牌的基礎牌陣68,6張的升級版98,大全套188,據說她還在研習更加複雜的牌陣,以便完成最終的豪華VIP服務。

但是我們很難把這件事定義為靠迷信獲利。因為據說她的主要客戶是學校里與她不太認識的女生,而提問清一色關於和男生的情感前景。她們慕名敲開這間貼著海報的宿舍門,在得到了諸如:「你們未來可能會有磨難,但可以克服」或者「你們還會再相遇,但是會產生與之前不同的感受」之類「含糊但也沒有毛病」的啟示之後,或者心滿意足或者心灰意冷的付錢離開。

據說大學女生願意跟同齡女性分析情感困然,但需要有一定陌生性,尤其最好是不要跟提到的男方有交集。這完全屬於心理諮詢和開解的範疇,當然也可能女孩子們單單是想找個人八卦。

總歸這位女生可以穩定的在校園月入6000+,後來因為實習工作繁忙(不確定實習的收入會更高)才放棄。舍友很替她這份「情感撫慰」事業的中斷惋惜,也偶爾想過是否可以繼承。

題外話是,賺錢這一點,年輕人是後浪拍前浪的。你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中學追星女孩,寒假自己做明星小卡周邊(流麻、邊框之類的)、應援道具——聽不懂是什麼意思就算了,不重要——輕輕鬆鬆月入兩萬。

說回大學生,除了緊盯「瘋狂星期四」,他們周末會在朋友圈等渠道湊人聚會。吃飯、喝酒、蹦迪、KTV,看起來真的跟社會上的成年人娛樂沒什麼區別,但他們還是會認真找一些學生優惠,比如海底撈的特別69折時段。

以及,手機的群收款功能讓學生們AA特別方便,特別精確。

以上,是否感受到一些匪夷所思又合情合理,一些順理成章但淡淡的——微涼。

就好像賽博朋克的電影里,機械「義體」上流動的,炫目又幽深的藍光。

大學生們好像在很活絡、很機靈地在思考和求索一些很怠惰的答案。他們一面很精通現代社會,一面很疏離。這種矛盾感,如同他們假如早早宣布了自己是i人,那麼即使面對面坐著也會毫不猶豫地低下頭拿出手機,去各種評論區給陌生人留言。

別急著斷定當代大學生社交能力退化,能物化成金錢就儘量不兌換成交情。

要知道,今年大學三年級的學生,有些可能做了三年的同學但第一次見面,之前僅僅是網課上的網友,另一些見過面的,是一起住在管控的宿舍樓。現在被用來下單跑腿的「樓群」就興起在那些日子,主要用途是方便舍管阿姨們統一通知。

問了個別大學生:你覺得疫情的那段時間,有影響到你的生活嗎?

他說:這麼想想是有的。以前覺得自己可以掌握一些人生,想早點參加工作。但那段時間感到自己很微小,覺得校園至少還有一些安全感。不安感並沒有方向,就是認為自己左右不了世界的任何,怕以前那些願望和企圖,大機率不會成真。

很想安慰他們:這不怪你們,很長一段時間,大學生都在臨近畢業時害怕走進社會。這是因為社會上更成年的那些人,沒有負起足夠責任。

當下,至少我們時尚行業,對年輕人(約等於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和中學生)的態度是迷信並依賴的。

迷信緣於數據化、流量化。誰都不想為大投資的方向擔風險,就一次又一次選擇相信數據,於是讀者、觀眾、聽眾、粉絲、顧客這些單位背後的指向越來越趨近「年輕」的標籤——儘管我們也清楚:或許僅是因為他們互動性更高更容易被抓取。製造商把客戶定義為了年輕人,卻並不懂得年輕人需求。於是前面說的迷信,導致了後面的依賴。

「浪姐」和「樂夏」兩個爆款綜藝都來源於大佬聽見了年輕員工的一句發言。這成了當下很多企業的共識,效益不好就可以裁掉資深的負責人,但是創意性會議一定要讓所有實習生都參加、多發言。

「無痛學習」、「gap時間」、「電子嘔吐物」、「豚門永存」,社會人盯著年輕人的文化趨勢和新鮮造詞,不是為了聽懂,是為了尋找商機。就連他們的喪和emo,首先想到的不是關心和安慰,而是怎麼去開發產品,迎合一下。

也就是說,我們寄望年輕人的創造力激發他們自己的消費欲,卻對他們進一步長大後的世界已經避而不談,連餅都不再畫。是社會人的失語,讓大學生們守著校園不敢出來。

大學生說:有些瞬間會理解追星、沉迷紙片人和在那些在網絡上跟人死命槓的,可能他們是想在一些很小、很封閉的年輕人圈子裡,抓住一些確定的規則。

也不是說已經步入社會的,不努力、不辛苦,只是需要勇敢一點、支棱一點。極速變化的世界,不能把尋找答案的擔子丟給看似桀驁實則柔軟的,年輕的他們。

打個比方,劉慈欣的爆紅,仿佛一瞬間讓所有的科幻迷洞悉了「黑暗森林法則」,於是觀看《星際穿越》的時候,安妮海瑟薇說出「最重要的是愛,它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台詞時,電影院裡爆發出不屑的嗤笑。所以是社會人先帶頭用桀驁掩飾柔軟了。其實,更成年的、壯年的、中年的可以勇敢一點、支棱一點,比如相信一些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6218fbce63a17a7f9125312865006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