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種樹有多牛?30年幹掉千年老沙漠,減少黃河年輸沙量4億噸

2023-12-07     微兔分享呀

原標題:中國人種樹有多牛?30年幹掉千年老沙漠,減少黃河年輸沙量4億噸

隨著時代發展,環境治理問題成了目前的一大難題。

畢竟人類的生存與環境密不可分,一旦環境遭到破壞的話便再難以修復,並且還有可能發生大規模的環境災難,這將會給人類帶來無法挽回的結果。

環境治理問題中,最為讓人頭痛的便是土地沙漠化,不少國家因此深受困擾。

然而,在改善沙漠化問題的發言權上,中國有著一定話語權。

因為中國是唯一個從根源上逆轉土地沙漠化的國家,就像中國花費幾十年的時間,在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將毛烏素沙漠的面積縮減了90%

中國人民用實際行動,改善了當地的生活環境,同時詮釋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的真理。

那麼,你知道中國是採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土地沙漠化的問題嗎?

毛烏素沙漠的治理之

位於陝西、內蒙兩省交界處的毛烏素沙漠,總面積達到4.22萬平方公里,單看這個數字大家可能沒有太大的感觸。

就這麼說毛烏素沙漠的面積相當於一個丹麥國家那麼大,這片黃沙漫天,荒無人煙,被稱為「生命禁區」

唐朝時期,毛烏素還只是一塊小小的沙地,草原上的牧民為了放牧越來越多的牲畜,草皮被一點點無情吞噬。

這塊沙地就像傳染性的牛皮癬,一點一點蔓延擴大,終於在清朝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沙漠。

20世紀50年代,陝西榆林人一出生就要承受沙災的折磨,風沙肆虐,民不聊生。

每當沙暴來襲,漫天飛沙讓人睜不開眼,房屋也隨時面臨被埋的危險,嚴重的荒漠化不僅威脅著當地人的生存,更讓下游數億人口陷入水土流失的泥潭。

面對沙漠的侵襲,中國人終於選擇了正面抗爭。

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群群農民自發組織起來與沙漠抗爭。

他們白手起家,用石頭、糞土和草皮一點一點堆出防風牆,然後在牆內種上樹苗與沙漠抗爭,種上再被風吹倒,他們就再種上,以不懈的毅力與沙漠周旋。

牛玉琴就是其中一位傳奇抗沙英雄,那時還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姑娘時,她就開始馱著小樹苗往沙地跋涉。

終其一生,她與村民一起在沙漠上辛勤勞作,種下2700萬棵樹,將7300公頃沙漠變成了綠洲。

許多像牛玉琴一樣的女性在沙漠浴血奮戰,她們組建起了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平均年齡只有18歲,卻在沙漠最惡劣的環境里頑強生存,用青春和汗水澆灌出綠洲

不僅如此,中國在治理毛烏素沙漠的同時,還向其他沙漠伸出來「治理之手」,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民脫離風沙環境。

比如庫布齊沙漠、塞罕壩沙漠......

中國在沙漠化問題上的成就

內蒙古的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位於河套平原黃河「幾」字彎里的黃河南岸。

早在50年代後期,中科院就組織在庫布齊沙漠的磴口設點,對沙漠進行考察,並組建了巴盟治沙綜合實驗站,就此展開了對庫布齊沙漠的治理研究。

經過多年研究,在庫布齊沙漠,中國科學家們開發出了高新「微創植樹法」,用高壓水槍打出樹穴,10秒內便可完成栽樹,這一技術的誕生大大提高了沙漠植被的存活率。

如今,庫布齊沙漠的綠植覆蓋率已經從最開始的3-5%提高到53%,成為世界公認的沙漠治理典範。

1979年,中國政府正式啟動了長達73年的三北防護林工程,目標是到2050年,完成覆蓋4000萬公頃的防護林網,徹底遏制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域的荒漠化趨勢。

防沙治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內蒙古的塞罕壩沙漠,三代人不懈的堅持了55年治沙造林。

老一輩的林農是50年代參加國營林場的知青,他們在這片荒蕪之地紮下根來,白手起家造林。

中年一代是80年代入職的大學生,他們接過老一輩的林鋼,繼續這項根本無利可圖的事業

如今林場的年輕一代已是第三代森林守護者,他們將竭盡全力守護老一輩辛苦種下的萬畝林海。

現如今的塞罕壩沙漠已成功轉型為林業經濟體,112萬畝的森林為下游城市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而在寧夏的庫姆塔格沙漠,70萬軍民則聯合築成了全長萬餘公里的「綠色長城」,使這裡的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了90%

同時這也證明了,我國在沙漠治理問題上取得的效益越來越明顯,植被覆蓋與經濟收入並駕齊驅。

有的了新技術的加持,治沙速度得到了飛速的提升。

由中國自主研發的立體固沙車不僅功能多變,而且速度極快,一小時能鋪設5畝沙障,是人工效率的50倍。

不僅如此,數億人民還在線參與治沙,網友紛紛利用手機雲植樹,僅支付寶螞蟻森林一項,參與人數就達到了5.5億......

可以說,荒漠化治理已經成為一項全民運動,以中國之大,將之治之。

如今,在幾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下,毛烏素沙漠已經日益縮小。

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意味這這個存在了上千年的大沙漠,即將在陝西版圖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連綿的青山綠水。

數據證明了中國在荒漠化治理上的巨大成就。

三北防護林工程開展40多年,我國已種植人工林面積達到了78.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韓國國土面積。

根據數據資料顯示,在過去20年間,中國的增綠化面積占全球的1/4。

我們用雙手治理沙漠,也同時治理了生存環境,讓生活在沙漠腹地的千萬人擺脫了貧困。

如今,中國在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和技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

我們正將這些技術和裝備向海外輸出,助力發展中國家治理荒漠化,可以說,中國方案已經成為世界荒漠化治理的標準操作流程。

這其中,毛烏素沙漠治理經驗的國際化進程最為突出。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在視察時高度讚揚我國在毛烏素沙漠取得重大成就。

中國政府也曾表示後續將持續推動毛烏素國際合作,並積極向其他保受治沙問題困擾的國家提供技術上的幫助與支持,還會將使用的設備輸出提供給有需要的國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56c8b5955b5833b1a101de1f16911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