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設計
2022年4月15日至5月28日,《東來西往》中國當代首飾群展在杭州東西藝術空間展出。此次展覽以當下作為時間節點,彙集了19位來自歐洲和中國首飾藝術家的作品,即是一次成熟與朝氣間的對視,也是一次東西方當代首飾間的對話。
「當代首飾」主要是指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歐洲(荷蘭)興起的,具有高度的實驗性、藝術性、手工性,旨在討論人與物、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首飾樣式。相較於傳統的珠寶首飾,它更強調其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和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獨立觀點表達。它是當代藝術在首飾媒介上的體現,是自我個性的符號表達。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可以將當代首飾定義為個性的珠寶,抑或是可佩戴的當代藝術。
圖上:《Golden Boat》,王智鵬
圖左下:《Identity Ring》,王智鵬
圖右下:《Broken》,保羅·亞迪(PaulAdie)
觀念上的釋放進一步拓展了當代首飾在材料上的外延。曾被賦予「財富」象徵的貴金屬、貴寶石逐漸淡出了當代首飾的視野,取而代之的則是能夠與創作者、佩戴者的思想、感情產生連結的,能夠更好地反映出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的多元化材料。《Gold Makes You Blind》便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奧托·昆茲利(Otto Künzli)將一顆18K金製成的黃金球包裹在毫不起眼的黑色橡膠手環中,只有當橡膠在使用過程中被磨損後,黃金球才會得已顯現。在這件作品中,奧托·昆茲利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詮釋了他對於對傳統珠寶「貴重」材料的反思,同時也是對於人們盲目熱衷黃金的諷刺。
《Between Circle andSquare》,井上貝魯(BeruInou)
同樣在材料方面做出大膽嘗試的還有來自日本的井上貝魯,《Between Circle and Square》充分展示了她對玻璃和瓷器材料的迷戀。這兩種材料具有對立的美感。透明的玻璃,反射出冰冷而堅硬的光;啞光或不透明的瓷器,則營造了一種自然、溫暖的氛圍。藝術家用這兩種極具吸引力的材料製作了色彩柔和的「甜美」珠寶。
《恐懼空虛》,弗里達·多費爾斯(Frieda Döerfer)
當然在當代首飾創作的過程中,傳統珠寶的工藝和技法從未被丟失,它只是重新組合幻化為新的形式和視覺語言。《恐懼空虛》就是弗里達·多費爾斯(Frieda Döerfer)對於歐洲傳統吉洛切雕刻機的當代演繹。曾被用於打造平行或交叉陰影裝飾線的雕刻技術在她的手中變為巧妙的摺疊,裝飾性的金屬片形成了中空的胸針和手環。這些作品極富細節,弗里達·多費爾斯就是用這種傳統的工藝技法創造出了極具現代感的當代首飾。
圖左:《Kristall Nr.5,3》,周立夫 圖右:《On the edge》,劉小奇
中國首飾藝術家畢又之設計的《壓點線》系列也源於其對於傳統珠寶技藝的再設計。她用穿孔工藝在胸針表面形成壓點線,佩戴者可沿虛線按照自身的意願摺疊或撕開胸針,從而形成兩件相對獨立且完整的作品。這些精心設計的壓點線既為再創造留下了空間,也為佩戴者續寫自己的故事留出了可能性。凱薩琳·德塔(Katharina Dettar)的作品則是將穿孔工藝與光結合。在《Laying Necklace · wall object 2022》中,她用穿孔來模仿珍珠項鍊的光澤和象徵意義。這種代表著純潔、女性和財富的經典珠寶元素,在她的設計中已然成為了其對於墨守成規的傳統珠寶價值觀的背叛。
《I am not cooking pasta, I am doing jewellery》,王茜
如杜尚的觀念藝術作品《泉》一樣,當代首飾作品同樣承載著當代藝術的精神,它是藝術家提出自己觀點、表達自身情感和思考的手段。作為一名在德國生活和學習的中國人,文化的衝擊無時無刻不充斥在王智鵬的日常生活中,他的創作主要立足於尋找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性。從生活中的細微處汲取靈感,偶爾嚴肅,偶爾幽默的將他在德國的感觸以當代首飾的形式表達出來。《Identity Ring》系列的印章戒指由茶葉和咖啡製成,它們是東西方文化的寓言代表。這些源起於貴族傳統的飲品儀式,早已融入平凡的生活,這也正如印章逐漸褪去的、關乎奢華和聲望的光輝。這種對於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人倫情感以及社會結構等方面的關注也體現在他的《Golden Boat》系列中。面對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發,王智鵬不禁思考該以何種方式去祭奠那些故去的靈魂。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但「舟」卻在其中扮演著極為相像的角色——靈魂渡船。古希臘神話中描述:在人死後,靈魂會前往冥界,擺渡者卡戒(Charon)會載著亡者的靈魂渡過冥河, 隨後他們將忘記生前的記憶。而在中國,「舟」同樣也有著相似的神話寓意。《Golden Boat》系列就是將中國的喪葬文化中溝通鬼神的金紙製成渡船以擺渡疫情下逝去的靈魂。
圖左:《Dreaming in Blue》,許晨茜
圖中:《Rebirth》,II石川佳麗(MariIshikawa)
圖右:《Dumplings餃子》,早餐系列李嬙
除了對於逝者的慰藉,中國藝術家陳麗如還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治癒。她的作品旨在探討珠寶與身體的積極互動。《Sound component series 3 /9》就是其設計的系列當代首飾裝置。她在設計中加入傳動結構,利用首飾結構自身的動能,來增強首飾對於視覺和聽覺的療愈體驗。陳麗如希望通過她的作品給佩戴者帶來一種舒適和放鬆的感受,以此撫慰其疲憊的身心。
圖左:《Soul NR 6》,孫頡乙 圖右:《Swimming With Plankton》,張勤
如果說當代首飾的思想和表達「無所不包」,那麼此次展覽則使我們得以窺見這一件件小首飾上的大思想,它們是藝術家們對於傳統珠寶概念的背離,是對於珠寶邊界重新探索,更是對於東西方文化彼此激盪,相互融合的時代回應。
文 Article / 莊冬冬 Zhuang Dong Dong
圖 Pictures / 東西藝術空間 Dong Xi Art Space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