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是科技創新的基礎,而資本則是推動科技創新、實現商業化和規模化應用的關鍵因素。10月18日,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平行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江小涓表示,我國要在AI大模型的競爭中迎頭趕上,補齊數據短板迫在眉睫。
圖片來源: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
當前,以新一代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數位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正在全球範圍內催生產業變革,接下來,如何進一步推動科技金融向「新」而行,加速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針對科技金融開闢創新路徑,與會業內人士也從不同維度給出了解題思路。
「補短板」成當務之急
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前沿數位技術正引領科技創新潮流,為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帶來顛覆性的變革。進一步來看,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數位技術帶來數據生成、傳遞和處理能力的極大提升,導致數字時代的創新呈現出數據驅動的新形態。
「AI大模型時代,數據數量和質量成為競爭重要決定因素。」江小涓表示,AI大模型作為新的生產力範式,已經在各行各業中展現出不可替代的價值。從全球產業發展來看,美國OpenAI、Google等公司已經建立一定領先優勢,除前沿算法研發先發優勢和高性能算力供給充足外,更源自它們在大規模訓練數據搜集、處理和利用上的積累。我國要在AI大模型的競爭中迎頭趕上,補齊數據短板迫在眉睫。
北大國發院副院長、BiMBA商學院院長黃卓表示,發展科技金融是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
面對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內在訴求,單純依靠資源密集型的傳統發展模式「漸顯疲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勢在必行。「推動科技金融創新,加速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資深人工智慧專家郭濤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科技創新浪潮洶湧,數位技術不斷湧現,產業變革勢在必行。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而金融的支持能加速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同時也有助於全球經濟的穩定復甦。
「迎頭追趕」靠什麼
將發展科技金融作為金融支持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並構建全面創新支持體系。
「與以往的創新範式相比,數字時代的創新在創新源泉、創新主體和創新組織各個層面都發生顯著變化。數據成為驅動創新的重要源泉,要促進更多數據開放共享和開發利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江小涓表示,海量數據和複雜交互形成的「數據關係」決定著創新能力,並推動著創新主體、創新組織和創新範式的深刻變化。
在黃卓看來,發展科技金融,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
數位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增強了數據的生成、傳輸及處理能力,進而促使數字時代的創新活動展現出以數據為核心驅動力的全新面貌。對於金融機構等各方而言,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探索科技金融創新路徑,為科技創新全周期注入金融「活水」。黃卓表示,間接融資仍是科創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商業銀行應發揮數字金融優勢,探索適用於科創企業的信貸風險評價體系,創新科技信貸產品體系。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規範銀行與外部投資機構合作,積極探索「貸款+外部直投」等業務模式。
基於大力發展專業化、多層次的科技金融體系,黃卓還表示,可以積極探索創新型債券產品,如科技創新債、綠色債券和社會責任債券等,為科技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選擇,降低融資成本。加強科技企業一二級市場生態聯動,拓寬創業投資退出渠道,給耐心資本提供托底保障。更加科學地設置投資者准入門檻、優化投資者結構、增加投資者參與度。開發更多和科創相關的指數基金、主題基金、ETF、ESG等基金產品,為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支持科創企業提供更好的投資工具。
北京商報記者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