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台手術順利進行的背後,充斥著醫生之間的爭執、妥協和支持

2022-03-03     麻醉MedicalGroup

原標題:這台手術順利進行的背後,充斥著醫生之間的爭執、妥協和支持

深夜,救護車閃著刺眼的燈光馳停在醫院急診科門口。

車上,是一個夜班流水線上受傷的工人。損傷的位置,是左手。

拍片證實,左手大拇指骨折、手掌開放性傷口。

明確傷情後,急診科醫生立即聯繫骨科醫生。

骨科醫生趕到後,立即撥通了手術室和麻醉科的電話:這個患者需要進行急診手術。

這天晚上,麻醉科值班的是李醫生。

接到電話後,他第一時間趕到了急診留觀室。

由於劇烈的疼痛,此時的患者已是滿頭大汗。

趕來的家屬,在門口團團轉;床旁,大家都緊盯著李醫生。無一例外的,都在等待李醫生說「好,可以接患者了」。

術前評估,是麻醉科工作流程必不可少的步驟。通過術前評估,可以找出患者身上哪個是影響手術和麻醉安全的主要因素;另外,也能因此制定有利於安全以及圍術期管理的麻醉方案、鎮痛方案以及加速術後康復等方案。

李醫生不斷搖頭的動作,讓大家的心裡非常緊張。因為,只要麻醉科說「不」,手術就沒辦法進行。

怕什麼,來什麼。聽診完患者的心肺後,李醫生說:先別著急手術,患者的心肺功能可能都有問題。

轉身,李醫生就去門口找患者家屬了。找家屬,是希望家屬給他提供一些患者病情的線索。

看到李醫生出去,骨科醫生嘟囔道:還耽誤什麼時間啊!打個「臂叢」就完了。

骨科醫生說的「臂叢」,全名叫「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是骨科最常用的麻醉方式,幾乎適合所有上肢的手術。

他們哪裡知道,李醫生通過聽診發現了幾乎不能手術的問題:患者的一側肺幾乎沒有呼吸音。

於是,他要求給患者胸部拍一個片子。

然而,剛剛的檢查項目中卻沒做胸部的檢查。

有的人說,到醫院不是所有的檢查都做一遍麼?

不是這樣的。正常情況,醫生都會根據病情針對性開檢查。

這個患者是在工作中受傷,明確受傷的部位是手部。因此,醫生第一時間只給做了手部CT。

李醫生暫停手術,是因為他高度懷疑患者的一側肺是「毀損肺」。

「毀損肺」,就意味著一側肺沒有功能。沒有功能,就意味著無論採取哪種麻醉都會有巨大的風險。不僅手術中有風險,手術後一旦呼吸功能不全就得去重症監護室。

同行來的患者單位領導,一聽到要給患者加一個胸部CT,幾乎立馬暴跳如雷。在急診室門口,幾個人開始大聲嚷嚷。

不僅需要做CT,患者還需要做一個「肺功能測試」。

其實,李醫生的要求是很正常的。單純的CT只能判斷出肺部的整體情況,而肺功能可以更加細緻的評估、甚至預測患者術中及術後的呼吸功能情況。

有的人會說,人家還能上夜班、還能幹活呢,肺功能能差到哪裡去?

還別說,有的人肺部情況很嚴重,但依然可以堅持工作。人的身體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只要不是突然嚴重,一般都會慢慢適應。

然而,那時已經是後半夜,肺功能科室里沒有人值夜班。如果要做,就得等到早上。但是,距離早上還有三個多小時。

一聽需要等幾個小時,骨科醫生說:開放性傷口,感染怎麼辦?誰來負責任?

李醫生一聽這話,氣就不打一處來:手術做了,你們是不擔責任了,患者醒不了怎麼辦?

看到確實是開放傷口、不宜久拖,李醫生非常矛盾:他何嘗不想救人,但如果把關不嚴,就可能把患者加速推向另一邊。

思來想去,李醫生說:CT必須得做。至於做不了肺功能,那就采一個「血氣分析」。話說前面:一旦術中有需要,可能還要采血氣。

看到李醫生答應給做麻醉了,骨科醫生連忙出去和家屬以及陪同來的患者單位領導解釋溝通。

骨科醫生的解釋溝通,其實也是變相支持了李醫生的工作:單純從疾病角度,李醫生其實並沒有那麼擔心。更多的擔心,是來源於疾病以外的各種事兒。

那麼,從麻醉角度李醫生擔心什麼?

就按照骨科醫生說的「打個臂叢不就完了嘛」,是不是這麼簡單?

表面上看,過程也確實只是打了個「臂叢」。但不要忘了,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都希望成功,但是不能忽略有失敗的可能。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雖好,但也有局麻藥中毒、膈神經阻滯或者氣胸等風險。出現哪一個,對這樣肺功能不好的患者都是一個嚴重的考驗。

補充檢查的結果顯示,這個患者的一側肺功能確實很差。令人稍稍安心的是,另一側的肺還行。另外,長期勞動,體質也不錯。於是,大家把患者推進了手術室。

麻醉過程中,為了確保安全,李醫生在超聲引導下為患者實施了臂叢麻醉。不僅麻醉成功率有了保障,也極大地降低了各種風險的發生率。

題後語:雖然風險永遠不可能為「零」,但患者同意、外科支持,就沒有可懼怕的。請多多支持麻醉科,你們有多支持,麻醉科就有多支持。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解密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476e02e2e40a5bb74dc2c1c62da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