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和長江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所以自古及今,長江和黃河的地位都始終備受人們的推崇。但在這兩條河流之外,我國古代還有另外兩條河流也備受人們的重視,這兩條河流分別為淮河和濟水。
淮河大家都知道,至今依然奔騰不息,但是提起濟水,相信很多人都會一頭霧水,因為聽過濟水名字的人很少。然而在古代,濟水的地位卻非常顯赫,她和長江、黃河、淮河一起並稱為「四瀆」。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瀆」的定義。古人認為,有獨立的源頭,並且能夠東流入海的河流稱之為「瀆」,而濟水既然能夠和長江、黃河、淮河並列,由此可知她的歷史地位,絕對是水量豐富的一條大河。
正如古代人們所標註的五嶽一樣,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都是我國東西南北中具有地理標誌的高山名川,同樣濟水、長江、黃河和淮河,也是古代人們心目中大川大河的重要地理標誌。在唐代時候,人們以以大淮為東瀆,大江為南瀆,大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合稱為「四瀆」。
《漢書·地理志》上就曾記載:「濟水過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古代的《菏澤縣誌》也曾這樣記載:「自漢以後濟水故道有二,一是自河南儀封縣界流入曹縣北三十里,又東北經定陶縣南謂之南濟;二是自隸東明縣流入,經菏澤縣南謂之北濟,二水在巨野合流(入巨野澤),北經鄆城縣南,又東北入東平州界。再經大清河(當時的濟水下段)入渤海」
由此可見,濟水從漢代有過詳細的歷史記載以來,從河南發源蜿蜒東流,最後歸入渤海之中。那麼濟水究竟起源於哪裡呢?根據考證,濟水起源於河南的濟源市,源頭在濟源王屋山上的太乙池,然後流經河南、山東兩省份。古代時候,由於地理地貌的變遷,濟水在東漢初年曾發生過淤塞,到了唐高宗的時候,濟水又被疏通順暢,因此山東的濟寧市,正是寓意濟水安寧的意思。
濟水所流經的地方,除了濟源和濟寧兩座城市以她命名之外,還有山東的濟陽縣和濟南市,也是因濟水而得名,所以一條大河,竟然有四座城市因為她而命名,並且這些城市歷經千年而名字不改,相信在中國古代的大江大河中,也是一個比較獨特的存在了。
但是這條曾經水量充沛的大河,因為黃河多次改道的原因,其中一次黃河在改道的時候,強行沖入濟水的河道,和濟水合二為一,所以使得「四瀆」之一的濟水自此幾乎消失了。如今在濟水的發源地濟源,還有一段很短的濟水河道,不過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