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包括長三角地區杭州、湖州、鹽城和亳州等25個城市,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10個園區。
據悉,首批城市和園區碳達峰試點共35個,將在15個省區開展。接下來,進入試點名單的城市和園區,將結合自身實際科學編制試點實施方案,明確重點任務、改革舉措、重大項目和工作進度安排,為全國提供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圖源: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
因地制宜,是本次試點的重要特點。
《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提出,充分考慮不同試點的區位特點、功能定位、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因地制宜確定試點建設目標和任務,探索多元化綠色低碳轉型路徑。縱觀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選擇的園區幾乎都是在碳排放領域走在前列的高新技術園區,但覆蓋城市類型很廣,有青島、煙台等沿海城市,有深圳、大連等計劃單列市,有長沙、廣州等省會城市,還包括工業城市、旅遊城市等,體現出試點城市不同的代表性。
具體到長三角,幾個試點城市各有特色。比如,湖州和鹽城的低碳發展底色鮮明。
湖州是兩山理論發源地,很早就開始實行「雙碳」戰略。自「雙碳」戰略實施以來,湖州始終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創新綜合改革,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目前,湖州正積極探索創新「項目碳評+轉型金融」「碳核算+碳預算」等機制。
鹽城素以「綠能」聞名,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規模大、占比高,是國家海上風電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全國首批新能源示範城市。近年來,鹽城聚焦「雙碳」目標、緊扣「低碳」發展、引領「零碳」未來,積極推進低(零)碳產業園建設,加快綠色低碳前沿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能源清潔化、產業綠色化、設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認證國際化。
杭州的優勢在於起步早,有相關技術積累,並且體制機制較為完善。早在2010年,杭州成功入選國家首批低碳試點城市,構建起常態化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機制。杭州通過構建「城市大腦+低碳」治理體系、碳達峰的技術創新體系、碳達峰的制度體系和項目體系等,重點在工業農業建設、交通和居民生活等領域,豐富拓展節能降碳路徑。
去年3月,杭州專門出台了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實施意見,提出了與「雙碳」目標願景相匹配的城市治理體系,實施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發展規劃。今年6月,杭州還出台了《杭州市碳達峰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制定出碳達峰碳中和的路線圖,同時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和碳排放監測試點,頗有成效。目前,杭州全市單位GDP能耗已下降至0.25噸標準煤/萬元,全省第一、全國領先。
相比而言,亳州可能有些平平無奇。不過,亳州近年來對低碳轉型相當上心,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立足資源優勢,千方百計發展光伏、風電、地熱等清潔能源產業,在清潔能源降碳、綠色製造轉型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去年,亳州市市規上工業能源消費量下降0.7%,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0.24%,拉動全市單位GDP能耗下降2.1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亳州規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居安徽省第1位。
同濟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伍江介紹,目前碳達峰尚沒有明確的路徑,試點城市和園區要「試」的,其實就是不同的發展路徑和模式。「碳達峰和碳中和不一樣。從原理上,碳達峰很簡單,只要把所有高排放的生產活動都停下來,就實現碳達峰了。」伍江說,碳達峰試點中最大的難點,在於平衡經濟發展與碳達峰的關係,避免對經濟發展造成過大的衝擊。他以亳州舉例,比如,亳州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資源稟賦在長三角算不上突出,但如果它在試點碳達峰的基礎上還能實現經濟增長,就等於摸索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這樣的經驗,放在全國來說,可能更具有複製、推廣的可操作性。
伍江認為,此次試點名單,對各地政府而言,可能也是一種倒逼,促使他們制定更科學的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具體的時間表、路線圖和重點任務。在碳達峰試點之前,國內曾推行過很長時間的低碳城市試點。此前,曾有學者專門對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效果做過研究,發現低碳城市試點政策顯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同時還推動城市低碳產業發展,助力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值得一提的是,該學者通過異質性分析發現,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城市碳排放的作用差異與城市的區位、城市類型、政府治理水平有關,即在東部地區、非資源型城市和高政府治理城市的組別中,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城市碳排放的抑制效應更加顯著。
在伍江看來,要實現碳達峰,目前還存在一些難點。在技術上,目前還有兩大瓶頸亟需突破,一個是儲能技術,另一個是碳捕捉技術,後者可以將碳排放真正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在機制上,目前還缺少一套能將各種新技術、新舉措聚合起來統籌考慮的系統化機制。還有專家建議,試點城市和園區要從多個方面持續發力。例如,試點城市可以推動建設更多的太陽能發電站,鼓勵居民使用太陽能發電系統,同時加大對高能耗企業的監管力度,促使其採取節能減排措施等,從而實現碳達峰目標。
(透視社綜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湖州日報、杭州日報、央廣網、上觀新聞報道)
編輯:李煦、廖明娟(實習)
校對:李旭穎
審核:龔紫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