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樓時,偶遇了鄰居趙大媽帶著小孫子下樓玩。看到我,趙大媽的小孫子十分熱情地和我打招呼:「阿姨好」,我也隨即回應了一句「你好」。
不知道大家在平時生活中,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一種現象:當大人帶著孩子遇到自己的同事、朋友時,家長都會習慣性地讓小孩子叫「叔叔、阿姨」,而並非是「舅舅、阿姨」。
而遇到老年人時,我們會讓孩子叫「爺爺奶奶」,而並非是「姥姥姥爺」,那麼這樣稱呼方式有什麼差異呢?
俗話說「親舅如父」,孩子的一半血緣關係,是來自於母親家族的,所以從這方面來說,舅舅在家庭里,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像家裡有什麼大事,如分家之類的,父親就會請娘家來過來,舅舅自然是要到場的,這樣一來夫家就不會欺負女家了。再者旁觀者清,有可以避免一些小矛盾。
所以舅舅在一個家庭中,還是很重要的。不過這麼重要的角色和稱呼,為什麼在平時生活中,面對常人只會讓孩子叫「叔叔和阿姨」,而不會叫「舅舅和姑姑」呢?
介紹陌生人時,孩子往往叫「叔叔、阿姨」,而並非是「舅舅、姑姑」,這是因為「叔叔、阿姨」更適用於詢問和問候的開頭語,陌生人之間的打聽和求助時,口頭語往往是「叔叔、阿姨、大爺、小朋友」等。
但絕不會叫「舅舅、姑姑、外公」等,這樣的稱呼不符合日常社交用語,如果真的有人這樣稱呼你,很容易讓人丈二和尚,摸不清頭腦。
生活中,像「舅舅、姑姑」這樣的稱呼,是熟人對熟人。而面對普通朋友和不太熟的人,自然是用「叔叔和阿姨」來稱呼了。
在稱呼上,一般不願意和女性及姻親扯上關係
一般來說,如果媽媽讓自家孩子稱呼一位男性為「舅舅」,在沒有親戚關係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被人看作一個「占便宜」的行為,雖然在特定的環境下,也可以看做跟對方關係親密,但在外人看來終究不妥。
另外,如果爸爸讓自己的孩子稱呼一位男性為「舅舅」,除了和孩子媽媽有姐弟關係之外,這種稱呼也容易讓人誤會,畢竟這樣的稱呼意味著你要娶對方的姐妹。如果是關係很一般的人,這樣的稱呼會讓人覺得被占便宜。
而如果讓孩子稱呼對方為「叔叔」,那麼不僅是孩子媽媽可以拉開距離,表示對方和自己沒什麼關係,而且也能暗示自己丈夫和對方親如兄弟,這樣的稱呼就沒什麼不妥。
同理,如果你讓孩子稱呼老人為「爺爺奶奶」,首先就是認同對方老人的地位,是長輩,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老人的一種暗喻:我和您親生子女如同兄弟姐妹,這樣便拉近了兩者之間的關係。
但如果讓孩子稱呼老人為「姥姥姥爺」,那麼就意味著你娶了對方的女兒,如果自己和對方不熟,也很容易有「占便宜」的嫌疑。
受古代「男尊女卑」的影響
其實,之所以有稱呼上的差異,跟傳統社會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觀念有很大關係。
中國歷來是「重男輕女」,父系社會,也正是因為男尊女卑,女性的出身、門第、姓氏、血緣等方面往往被淡化,跟女性有關的血緣關係也被置於男性之後。
這一點在稱呼上也能很好地體現出來,在稱呼時,更注重男方的血緣,重視男方的兄弟姐妹,男方的父母宗祖,以及男方的子孫後代。
所以說,在稱呼上,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這些稱呼,在沒有血緣和姻親關係的外人身上應用,正是這種觀念的體現,而作為女性這邊的姥姥姥爺舅舅等,始終是湮沒在男性的光輝背後。因此,民間也就是有了「無親不叫舅,叫舅有論頭」這樣的說法。
小島想說:
總之,讓孩子叫沒有血緣和姻親關係的人為「叔叔」,而並非是「舅舅」,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習俗,也和傳統文化中的「男尊女卑」觀念有關。
而如今這種叫法更是能滿足日常的社交需要,所以這樣的稱呼方式才能一直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