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凱旋 北京報道
市場期待已久的房地產政策組合拳來了。10月17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了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有關情況。
總體來看,此次會議提到了「四個取消」「四個降低」「兩個增加」。其中,最為市場關注的便是兩個增加:其一為通過貨幣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其二為年底前,將「白名單」項目的信貸規模增加到4萬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地產股10月17日早盤走勢不佳,其中,A股房地產服務板塊和房地產開發板塊大跌,跌幅均超過3%,港股地產板塊亦如是。
100萬套改造房來了
這兩日,成都大規模「拆遷」登上熱搜,棚改熱潮以及貨幣化安置是否如10年前般「捲土重來」引人深思。
在此次會議上,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表示,將通過貨幣化安置房方式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危房改造。數據顯示,僅在35個大中城市,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就有170萬套,其他城市也有改造需求。全國需要改造的危舊房有50萬套。
「這次,對條件比較成熟的100萬套,則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前干、抓緊干。主要採取貨幣化安置,這更有利於群眾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房子,又不用在外過渡,能夠直接搬入新居。同時,也有利於消化存量商品房。」倪虹如此表示。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城中村改造為此次會議最重磅的政策。因為在2014年房地產穩發展的過程中,棚改成為樓市快速走出低迷行情的重要工具。此次也明確提及了貨幣化安置方式,這也和2014年的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當前新一輪房地產發展過程中,城中村改造工作將成為消化住房庫存的重要動力。
「貨幣化安置的方式主要為發放現金和房票。按照當前各地推進的情況,房票的可能性要更大,這也和近期『消化存量,優化增量』的工作思路完全對接。」嚴躍進如此預測。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3年起,我國就開始大規模推進棚改。2013年至2017年,累計改造各類棚戶區2645萬套,惠及6000多萬居民,改造數量和惠及居民數量較2008年至2012年翻了一番。截至2018年底,全國範圍內有1億多居民實現了「出棚進樓」。
100萬套是什麼樣的力度和規模?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134萬套,基本建成181萬套。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7月份,在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後,金融工具成為這項工作推進的重要引擎。央行推出抵押補充貸款,即PSL,為這項工作提供了大量低利率、長周期的資金。
「白名單」信貸規模年底增加至4萬億元
此次會議的另一大重點便是幫助房企獲取資金,完成項目建設和交付,「白名單」便是重要工具。倪虹表示,年底前,將「白名單」項目信貸規模增加到4萬億元,要將所有項目都爭取納入「白名單」,實現應進盡進、應貸盡貸,滿足項目合理融資需求。
在嚴躍進看來,房屋交付節點對於市場行情而言非常關鍵。從近期一些漲價項目和快速成交項目來看,現房項目更受市場關注,去化狀況非常好。因此,「白名單」擴容將為後續購房信心增加動力,房屋有更好的交付節點和質量後,購房信心也會增加。
除了上述內容之外,會議指出,充分賦予城市政府調控自主權,城市政府要因城施策,調整或取消各類限制性措施,主要包括限購、限售、限價、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
會議還提出「四個降低」,即降低了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降低了首付比例,統一首套、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到15%;降低存量貸款利率;降低「賣舊買新」換購住房稅費負擔,通過落實這些已出台的政策,降低居民的購房成本,減輕還貸壓力,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消化存量依舊是重點
有關部門認為,近期發布的一系列政策對市場有效。倪虹表示,相關政策發布以來,效果已經開始顯現,房地產開發投資、新建商品房銷售等主要指標降幅繼續收窄,特別是9月底以來,一手房看房量、到訪量、簽約量明顯增加,二手房交易量持續上升,市場出現了積極變化。
「房地產在系列政策作用下,經過3年不斷調整,市場已經開始築底,10月份的相關數據一定會是積極樂觀的結果。」倪虹如此預測。
從會議內容上來看,研究「消化存量」依舊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一部分包括消化存量土地和存量住房。
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在盤活存量閒置土地方面,將一手抓控新增,一手抓盤活存量。對於去化周期過長的城市,指導地方暫停商品住宅用地供應;對於去化周期較長的城市,則是實行盤活多少、供應多少的機制。
中指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包括深圳、武漢、北京、青島、南京等在內的多個城市出清周期都超過了20個月。存量土地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方面表示,正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允許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向有條件的企業發放貸款,收購存量土地,人民銀行則提供必要的再貸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