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在香港美麗的維多利亞港灣,高樓林立的大廈錄音棚傳來了盪氣迴腸的世界經典名曲《流浪者之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二胡演奏家張劍彬和香港鋼琴少年廖偲楷,在這裡完成了樂曲「中西合璧」的演奏錄製。二胡美麗的憂鬱,鋼琴渾厚的優雅,賦予了這座燦爛港灣浪漫與藝術的交融,與維港窗外壯麗的景色和城市的繁華交相輝映,實在美不勝收。
在剛剛過去的十月,廖偲楷也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家楊宇思合作《流浪者之歌》,此次鋼琴和二胡又擦出怎樣的火花,二人緣何在維多利亞港灣合奏演繹?說來還是一段奇妙的相遇。
這是一次音樂的奇妙結緣
張劍彬,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二胡演奏家,普羅夫迪夫音樂學院指揮博士(在讀),北京市通州區民族樂團常任指揮,河北民族師範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特聘教授。10月底,張劍彬跟隨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來到香港文化中心演出,廖偲楷便是台下的觀眾之一。
音樂會結束之後,惟妙惟肖的中國民樂深深的吸引著廖偲楷久久不願離去。通過樂團老師的引薦,廖偲楷有幸與張劍彬老師做了簡短的交流。
他們的談話中,從傳統經典《二泉映月》到現代作品《花好月圓》;從民族作品《良宵》到西方經典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 格里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等。張劍彬老師對眼前這位14歲少年深厚的音樂修養極為驚嘆,引起了他強烈的興趣關注,並發出誠摯邀請「有機會,我們可以一起合作」!
就是這句話,讓羞澀的廖偲楷抓住了機會。順時說出:「老師,您會拉《流浪者之歌》嗎?」「我小時候學習過的曲子,我可以練練。」一來二去,二人達成共識。約定明天一起交流, 給偲楷一個良好的機會。
這是一次中西合璧的開端
就這樣,10月27日,透過美麗的維多利亞港灣,張劍彬老師和廖偲楷準時出現在錄音棚里,他們三次排練,一氣呵成,完成了作品,豆大的汗珠猶如顆粒般滴滴滾落,但二人投入其中,深情演繹,如痴如醉。
眾所周知,《流浪者之歌》是一首小提琴超炫技作品,演繹難度係數極高。無論技巧還是表現力都深受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的喜愛,二人移植到二胡和鋼琴的演奏又是一番見地。獨特的吉普賽調式在不改變原曲的基本旋律、節奏、曲式、結構、內容基礎上進行了改編,更為豐富,深情。音樂柔美流暢,音色清晰通透,迴腸盪氣的傷感色彩與技巧所交織的絢爛效果令人聽後心蕩神馳。讓中國傳統二胡與西樂相結合,有了更多的突破和創新,展現了音樂的活力及魅力。
張老師也頗感意外驚喜,他說:非常高興來到香港,此次隨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來港演出,演出之餘,與廖偲楷的合作也非常榮幸。他鋼琴演奏技術非常之高是我意料之中的,但他對音樂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是我意料之外,也是讓我非常有感觸的。我特別希望邀請廖偲楷去內地演出,讓內地的學子們看到他這麼高的演奏能力,這麼好的音樂熱情,從而進行深度的交流。我自己從事演奏多年,也在教育領域裡教書育人。我想為熱愛音樂的青少年創造更多的平台。這次來香港,是我第一次和青少年偲楷的合作,讓我對青少年有更深的了解,我很想把灣區的音樂少年引薦到內地,讓大家在音樂的海洋里互相取長補短。
還沒來得及聽效果,張老師已經馬不停蹄踏上了回京的航班。一次交流和學習的奇妙緣分,造就了今日港灣一段盪氣迴腸的中西聯袂。年僅14歲的廖偲楷用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專業,贏得了一次次機遇,創造了一段段精彩。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其實,在和張老師合作之前,廖偲楷已曾多次和保加利亞、美國,香港、內地的演奏家合作演出過。2018-2023年間他奪得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比賽四個冠軍,兩個亞軍;2023年與同伴傅雨涵(天津茱莉亞音樂學院)更是一舉拿下了孟德爾頌鋼琴大賽亞太總決賽室內樂少年組別冠軍。
汪國真說:有很多人常常抱怨沒有機會,其實沒有機會本身亦是一個機會,一個鍛鍊自己耐力和充分積蓄自己力量的機會。廖偲楷亦是如此,他用十年的勤學苦練,換來了今日的胸有成竹。每一次舞台上的應對自如,都有他千百次的練習與等待。
林潤翰也曾說:我們往往以為機遇難尋,總是背著沉重的行囊到處尋找,我們也誤以為機遇需要別人賜予,其實,只要我們自身努力,也能創造尋找到機遇。而這一次,廖偲楷與張劍彬老師的奇緣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探求音樂的路上,14歲的廖偲楷始終保持著至臻與執著,他說特別感謝張劍彬老師,能夠在百忙之中有了這次交流學習,也讓自己對中國民族音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悟。音樂無國界,情感總相連,希望把最美好的音樂和美好傳遞給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