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宏新
世間百味,各有千秋。有一種平凡之物,雖貌不驚人,卻蘊含著無盡的韻味兒,那便是大蒜。它平凡得如同大街上的老樹,在不經意間給人們帶來深深的感動。
《本草綱目》記載大蒜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它具有行滯氣、暖脾胃、消積、解毒、殺蟲等功效。大蒜能通五臟、達諸竅、驅寒濕、避邪惡、消癰腫、化症積肉食。大蒜最好搗碎成泥後食用,這樣有利於大蒜素的生成。生吃大蒜的殺菌效果更好,因為加熱會降低大蒜中抗菌作用的有機硫化物含量。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大蒜中的成分對多種致病微生物有殺滅作用,並能預防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本草綱目》還詳細描述了大蒜的各種應用,如搗汁飲可以治療吐血心痛,煮汁飲可以治療角弓反張,搗膏敷臍能消水、利大小便等。這些記錄展示了古代人們對大蒜藥用價值的認識和應用。
小時候,爺爺在田間勞作,汗水灑滿土地,歸來時手中捧著幾株綠油油的蒜苗。那時,我並不懂得蒜的珍貴,只覺其辛辣刺鼻難以下咽。然而,爺爺卻笑著說:「蒜,是生活的味道,是歲月的印記呢。」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漸漸懂得了蒜的韻味兒。它雖辛辣,卻能去腥增香,為菜肴增添一抹獨特的口感。在寒冷的冬日,一碗熱騰騰的蒜泥大肉,便能驅散身體的寒冷,溫暖整個心房。在炎熱的夏日,一碗清爽的涼拌蒜苗,更是解暑佳品,讓人回味無窮。
蒜不僅僅是食材,更是一種文化。在古老的東方,蒜被視為吉祥之物,寓意著辟邪驅鬼、祈福平安。在民間,人們常用蒜來辟邪驅病,以求身體健康、家庭和諧。而蒜的種植與收穫,也蘊含著豐富的農耕文化,見證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不僅如此,蒜還是一種精神象徵。它不畏嚴寒酷暑,紮根於土壤,默默地生長著。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它也能頑強地挺立不倒,用堅韌的生命力詮釋著生命的真諦。如今,每當我看到那一株株綠油油的蒜苗時,心中總會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它們不僅僅是一種食材,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象徵。它們用自己的生命詮釋著生活的美好與真諦,讓我們在品味蒜香的同時,也品味著生活的酸甜苦辣。
蒜香飄飄,生活滋味濃濃。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品味那一抹獨特的蒜香,感受生活的美好與溫馨。
曾幾何時,投機取巧的人研究一種「裝蒜」術,最近查資料方知源於乾隆的一次下江南,時值春季,乾隆看到田野一片綠油油的大蒜,隨口稱讚一番。第二年冬天,乾隆又去南巡,地方大員為了討好乾隆,就把水仙移植過來。乾隆看到凌寒斗霜的「大蒜」,龍心大悅,提拔了地方大員。水仙不開花——裝蒜,也因為這個典故而被傳承下來。蒜是務實的,卻被指責為故弄玄虛,實在是可嘆啊。不過蒜身上的一股沖鼻之氣,恰恰說明了它的品質。「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虛浮的東西,終究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水仙永遠也替代不了大蒜,它所欠缺的正是蒜的質樸率真和服務精神。
在豫北,人們飲食以麵食為主。逢年過節時有吃水餃的習慣,不管大節小節都離不了水餃,過節不吃水餃,就感到這節過得沒滋沒味的。吃水餃時當然離不開大蒜,一盤簡單的蒜泥,味道調得酸爽,那是吃水餃的最好配料。
在農田裡忙活時渴了,常會跑到菜園裡摘根黃瓜,用手擦擦,就咔嚓咔嚓地咬起來,講究些的人還會用衣服擦一下,當然這種吃法也帶有些原始的生猛。自幼在鄉村里長大,我也學會了這種生猛的吃法,每年鮮蒜下來時,常會手拿鮮蒜,急匆匆趕回家裡,簡單地去掉外面的老皮,掰開裡面的蒜瓣,連同嫩皮一起吃了,越嚼越辣,越辣越想吃,辣得讓人吃上了癮,直吃到滿頭冒汗才罷。常吃生蒜,感冒和高血壓也嚇得躲到雲彩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