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聽他們說什麼,而是要看他們做什麼!
儘管克里姆林宮,甚至連烏克蘭政府也在宣稱戰爭不會爆發,但瀰漫在俄烏邊境附近的緊張軍事氣氛卻並未消散,而是更加濃厚:俄羅斯繼續在軍事調動,克里姆林宮與西方的各類接觸中,幾乎沒有任何好消息,以「保障俄羅斯安全」為目的的一系列條件,包括要求北約停止東擴並返回1997年的邊界,均遭到北約明確拒絕。
很明顯,西方認為即便是爆發戰爭,戰爭也只會局限在烏克蘭,而進一步的制裁和孤立則會讓俄羅斯更加虛弱,直到發生西方西方看到的變化,占據經濟和政治雙重優勢的西方已立於不敗之地,而克里姆林宮則因為嚴峻的內外壓力而舉步維艱。至於世界大戰,不管是北約還是俄羅斯,雙方都擁有大量核武器,誰也不敢打一場沒有任何贏家的毀滅性戰爭。
加拿大防長阿南德訪問基輔
烏克蘭政府的一系列「安民告示」並未阻止國內的進一步恐慌以及大量外資撤離,而美英等國則在進一步行動:多個國家正在撤離駐烏克蘭的外交人員,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已經建議美國公民離開烏克蘭;而加拿大國防部則已命令該國在烏克蘭的軍事顧問撤往第聶伯河以西地區,加拿大目前有約900名軍人在烏克蘭。
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則表現地十分矛盾,一方面不斷強調戰爭不會爆發,現在集結在烏克蘭邊境的俄軍並不比往年更多,俄羅斯是在對烏克蘭進行軍事訛詐而沒有打算入侵,希望藉此穩定人心;而另一方面,卻又不斷透露對戰爭的擔憂,希望北約提供更多援助,並稱北約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再發起制裁是「馬後炮」,一些消息顯示,烏克蘭情報部門正在將機密文件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唯一的例外大概是德國,德國政府一直希望通過政治手段解決目前的危機,即便是在承認俄羅斯可能會對烏克蘭再次入侵,大量俄軍集結在烏克蘭邊境絕非無緣無故的情況下,也僅僅是威脅制裁「北溪-2」天然氣項目。德國政府表現出的「克制」,在北約內部引發了一系列不良反應,美國政府開始將德國視為「不可靠夥伴」,德國政府這麼做的理由似乎並非是僅僅為了獲得廉價天然氣供應。如果從在北約內部製造裂痕的角度看,俄羅斯似乎再次成功了:上次是土耳其,這次是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