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6年,一位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的邊緣地帶應該還存在著一顆「九號行星」,不過一直到1916年這位天文學家去世,「九號行星」的下落仍然沒有任何的線索,雖然在1915年的時候,冥王星2張看起來特別模糊的圖像被拍到,但是因為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辨認,所以一直到1930年,天文學家湯博才正式發現了冥王星的下落,並且立刻將它彙報給了哈佛大學天文台,正式確定了冥王星的身份。
自從冥王星被發現,冥王星一直都與其它八大行星一起,並列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不過,伴隨著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進入到新世紀以來,人類的航天事業發展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中新天體不斷被發現,而且很多個頭都超過了冥王星,這讓當時預估直徑只有2300公里的冥王星,真實的身份受到了不小的挑戰。
可以說,自從冥王星在1930年被正式發現開始,冥王星就一直處於爭議之中,很多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的質量被算錯了,導致冥王星被當做了一顆行星。此後,伴隨著研究的深入,天文學家發現與其它八大行星相比,冥王星著很多的不同之處,而且,冥王星所在的區域也都遍布著小行星和彗星,於是,它的真實身份再一次受到了質疑。
雖然冥王星在2006年的時候被排除在太陽系的行星之列,但是其實在1998年的時候,就有天文學家提議了,不過當時這個說法被否決了,這也給冥王星多了8年的時間,繼續充當一顆「行星」。不過,如今冥王星再一次被天文學家們提起,很多人竟然想要給冥王星正名,想要將它重新收編回行星之列,這又是為什麼呢?根據天文學家們的介紹,大致分為以下2個原因:
首先就是規則的問題,如今關於宇宙中的各個規則,都是人類自己定下的,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可以移動冥王星的位置,那麼冥王星就會由矮行星變成一顆行星。而更加簡單粗暴一點的,則是只需要我們稍微更改一下對行星的定義就可以,這樣,冥王星就會重新回歸太陽系九大行星的陣營。如今,天文學家們認為行星只存在2種狀態,分別是氣態行星和岩質行星,不過,伴隨著研究的深入,或許日後會徹底顛覆對行星的認識。
而且,雖然冥王星與行星之間存在著一些區別,但是冥王星作為太陽系的矮行星之王,與其它星體之間的區別則要更大。首先,冥王星擁有5顆衛星,而且還具有大氣層、岩殼和冰層,這就讓冥王星更加接近一顆行星,只不過體積和質量是都小了一點,不過沒有人規定行星的最低體積和質量必須是多少,這也就給了冥王星一個重新改變身份的機會,對於很多人來說,冥王星或許應該重新變為一顆行星,回到真正屬於它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