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對話 | 王樹彤與倪國濤:後疫情時代下跨境電商的發展與機遇

2022-06-08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原標題:班會對話 | 王樹彤與倪國濤:後疫情時代下跨境電商的發展與機遇

2022年5月28日,金融EMBA2020級C班舉行線上班會,敦煌網創始人兼董事長、CEO王樹彤與新華都購物廣場有限公司董事長倪國濤圍繞「後疫情時代下跨境電商和線上零售的發展與機遇」進行深度對話與交流。

跨境電商篇

Q

倪國濤疫情爆發初期,跨境出口電商在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下逆勢高速增長。然而隨著全球疫情「加時」,以及層出不窮的「黑天鵝」事件,又讓這個行業的發展出現了諸多不確定性。請問你如何看待近期行業面臨的挑戰?後疫情時代跨境電商下一個爆發點會在哪裡?

A

王樹彤:先說結論,我認為中國跨境出口電商市場仍然整體向好。你看在疫情防控要求下,消費者線下消費場景受限,全球消費都呈現線上化趨勢,拉動電商滲透率迅速攀升。同時受益於國內基本恢復的供應鏈能力,及 雙循環 國家政策,中國商品應該說還是抓住了這樣的機遇,逐步提升了在全球電商中的市場份額。未來 5年,預計中國跨境電商仍將保持 15%-20%的增速,穩住發展勢頭。

但最近兩年層出不窮的 黑天鵝 事件,確實也讓國內跨境電商行業整體發展備受衝擊:首先 2021年的亞馬遜封店事件,至少 5萬中國跨境賣家被關閉帳戶,波及超 600個中國品牌,經濟損失超過 1000億元;歐盟落地了近 30年來最大的增值稅改革。而且不光是歐盟,英國、美國、加拿大 ……包括近期日本,全球範圍內針對跨境電商的合規管理日趨嚴格。還有俄烏衝突,以及產業鏈遷移,中國製造後繼乏力這些聲音,近期又開始大了起來。而且疫情下物流成本也在急劇抬升,幾乎已經占到了跨境交易整體成本的 30%以上,疫情前行業水平一般是 10%-15%。你看這只是從去年到最近,我隨便舉的幾個例子,但每一個對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來說,都是極大挑戰。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極具想像空間,讓人非常振奮的機會,行業可能要迎來劃時代的變革。

社交網絡和移動互聯,讓全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從未像今天一樣,緊密而直接。社交媒體,也正在成為一種新的 身份認同 2021,全球社交媒體用戶達到了 42,占總人口的 53.6%。典型用戶 ,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 2小時 25分鐘 ,相當於每周大概有 1天是不睡覺的。

推動這場連接,並將深刻改變全球電商生態的,是 Z世代。他們是天然的移動網際網路的原生代。他們一邊長大,一邊掌握社交媒體的話語權、流行文化的主導權和消費的決策權,他們消費意願強、頻次高,引領全球消費趨勢。

埃森哲的數據是 2025年全世界社交電商增速,將是傳統電商的 3倍,規模達到 1.2萬億美元,占全球電商支出的 62%——當全世界越來越多的 Z世代,遇到了飛速崛起的社交電商,將為全球貿易帶什麼樣的變化呢?

中心化的國際巨頭和大平台,不再是數以千萬計的中小微創業者,做數字貿易 不得不 的選擇;去中心化的獨立站蓬勃發展 , 小商家也有能力脫離大平台;網紅經濟、社交電商 , 讓每一個內容創作者都能成為營銷觸點和銷售渠道;每一個小微企業都有機會成為全球化企業 ,被世界所看見;每一個有想法的個體都有能力和大企業競爭 , 打造全球品牌;分享即推廣 , 連結即銷售,每個人既是消費者 , 也是銷售者 , 更能直接連接生產者。全球貿易的生產消費關係,和貿易零售鏈條正在重塑。

有公開數據顯示社交電商內容創作者的經濟至少價值 1042億美元,超過 5000萬創作者正在使用網際網路將他們的作品直接展示給全球觀眾。

對於 Z世代而言 ,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跨境貿易的輕創業時代 ——去中心化的 全球微貿易 時代。

Q

倪國濤您提到「全球微貿易時代」,這是個很新的概念,能否展開講講?特別是對身處其間的企業、個人而言,這個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什麼?

A

王樹彤在我看來,全球微貿易時代,可以說是對既有秩序的一種顛覆。它帶有一些鮮明的特徵,或者說是跡象:

第一是"人人可參與":小微創業者、內容創作者,誰都可以,幾乎沒有門檻;

第二是"零基礎啟動":不需要外貿經驗和大資金,甚至都不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網站APP,一個連結,隨時啟動;

第三是"即插式創新":各種功能模塊,安裝就可以上手;

第四是"個性化消費":個性商品、小眾品牌,選擇更多更豐富;

第五是"柔性化供給":小批量、輕定製,供應鏈更有彈性。

目前MyyShop的活躍用戶,今年Q1同比去年增長超過76%。我們全球範圍合作的網紅、博主已突破11萬,沉澱商品超過226萬,相關的短視頻播放量合計突破1000億,點贊、評論等互動量合計超過56億。

Q

倪國濤最近拜登在訪日期間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框架」,這被視為對中國供應鏈極大的威脅和圍堵。中國一直在講企業出海、品牌出海,但從國際大環境來看,現階段可能遇到了一些阻礙。那麼中國企業要以什麼樣的姿態,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A

王樹彤:從以前特朗普主導退出 TPP,到拜登最近牽頭 印太經濟框架 成立,孤立中國的意圖非常明顯,這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個不利信號。還有各種關於 脫鉤 的聲音,現在是人家切實朝這個方向進了一步。再加上受疫情影響,不管是廣交會,還是義烏小商品市場,外國人都來不了,也不來了。外貿行業過去賴以生存的方式現在開始不奏效了。那怎麼辦?也不能直接躺平, 我們得用新的方式,更積極地走出去

敦煌網作為一個全鏈條生態型的服務平台,我們非常清楚,貿易問題的解決是複雜的多點問題,需要從海外端到國內供給端以及中間服務端全鏈條、系統化、規模化地去解決,去帶來訂單。基於過去多年積累的經驗,我有幾個思考:

第一,中國走到海外市場需要有一套友好滲透的方式。

疫情加速了線下到線上的轉化,導致大量群體、企業面臨新的數字化技能的挑戰,這也是全球各國看重數字經濟發展的共識點。基於這樣的全球共識和迫切需求,中國在數位技術領域積累了尤其豐富的經驗,不同於傳統的中國孔子學院,或者去當地開餐館、做貿易去賺當地人錢,我們通過能力建設學院的方式去幫助本地企業、群體獲得實際的技術技能,通過培訓人才這樣的一個軟性入口,超越意識形態,可以快速在不同國家複製、規模化。

第二,中國走到海外市場需要有科技驅動的面孔。

過去美國企業被全球所青睞,很大原因是青睞他的先進技術,今天中國需要抓住我們在大數據、 AI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優勢去擁抱更多的國家,它超越了價值觀、意識形態問題,擁抱科技、學習科技已經成為全球各國的共識與需求。

第三,中國走到海外市場需要用服務賦能的方式去切入。

通過中國先進的網際網路大數據、 AI技術能力,幫助海外提升能力技能的培訓,在實際應用場景中需要的第三方服務就可以對接進去,包括如何建站、選品、對接供應鏈、獲得流量訂單、結算收款、物流等等。 通過發揮數據雷達的優勢,服務貿易作為中國的軟實力,通過能力建設、技術、服務的先行滲透,背後其實是中國產品的走出去。

除此之外,我也時常在想,如何讓海外市場不排斥我們,願意和我們合作?我們中國的朋友在哪裡?這幾年作為 APEC工商諮詢理事會、 B20、金磚國家女性工商聯盟等組織的中國代表,我在一線也有很多的實踐。中國可以多發揮民間二軌的力量。時間關係今天在這裡我就不過多展開了。

正是過去實踐中的這些認知,讓我們更堅定自己的理念,以及商業模式:我們要做的是像水一樣的賦能者,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 就像我們說要讓 人人可參與全球貿易 ,所以我們去做的是帶動、培訓當地網紅、 KOLKOC,甚至一些僅僅是親戚朋友眾多的素人,讓他們可以和中國供應鏈對接,可以實現帶貨變現,在新時代得以生存和發展。 解決的是當地民生、就業的問題。這就是一種牢固、安全、共贏的聯合方式。

總結起來,就是我認為,我們既要守得住,也要有方法去攻,否則自己的空間會越來越窄。

編輯:丹凌

全球金融論壇

  • 周小川:關於數字貨幣的幾點問題及回應
  • 王希勤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致辭
  • 張曉慧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致辭
  • 廖岷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致辭
  • 劉連舸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致辭
  • 吳曉靈: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找准航向
  • 肖鋼: 推動基礎設施公募REITs健康發展
  • 廖理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致辭
  • 朱民對話麥可·斯賓塞: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及挑戰
  • 周延禮:構建與老齡化趨勢相適應的養老金融體系,助力我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
  • 陸磊:積極應對多種風險挑戰的中國金融政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168f82deea90781d8bd278e4fedef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