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夜櫻,想不到的武漢之美!日本賞櫻文化起源於中國的賞梅習俗

2022-03-21     蘇丹卿

原標題:東湖夜櫻,想不到的武漢之美!日本賞櫻文化起源於中國的賞梅習俗

承載天南海北目光的武漢櫻花,為什麼好看?

除了珞珈山的繁櫻,這裡,大概能窺見一二。

武漢東湖,堪稱世界級的賞櫻勝地,它與美國的華盛頓州櫻花園、日本青森縣的弘前櫻花園並稱「世界三大櫻花之都」。

東湖櫻園賞櫻,夜景最是撩人。暮色低垂,華燈初上,春風趁夜靜,櫻花盛大綻放,城市由此變成了一座「櫻花之都」,引無數人神往之、嚮往之。

東湖櫻園始建於1998年,位於東湖之畔,磨山南麓,規模之大已擴建至520畝,這一個浪漫的數字無意間表白了浪漫櫻花。

風起,花落如雨、如雪,身穿漢服的遊人輕提羅裳,暗香盈袖,真是如詩如畫,沉醉不已。

櫻園整體風格以唐風、楚韻為主,日式庭院設計為輔,石橋、古亭、樓閣、木塔、小徑、林蔭、草地、水岸、溪流、石林、假山……任意一隅便是一景,融為一體便是武漢春日最美的畫卷之一。

日間,粉白櫻花如初雪,無限柔情令人醉心。夜色之下,燈光幻影的照射與點綴,使那一簇簇櫻花透著一股深邃、沉靜的氣質。

吸引遊人或爭相拍攝, 或席地而坐,享受春風拂面,看那無邊春色下的世態人生,英雄之城的粉紅浪漫,是武漢人美好春日生活的念想。

武漢人愛梅花的高潔,不懼嚴寒,也愛櫻花的高雅,質樸純潔。雖說櫻花於詩詞歌賦的浩瀚海洋中並不出眾,但中國人對賞櫻的態度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體現。

據文獻資料考證,秦漢時期的宮苑內已有櫻花栽培。唐朝時期,櫻花遍地,從宮廷到私家庭院、民舍田間,處處是絢爛綻放的櫻花,烘托出一個盛世華夏的偉岸身影。

文人墨客也開始有櫻花之賞,白居易就有詩曰: 「小園新種紅櫻樹,閒繞花枝便當游」。南宋王僧達的 「初櫻動時艷,擅藻的輝芳,緗葉未開蕾,紅花已發光」。

當時,在全面學習唐文化的日本人,自然也因迷戀中國文化而愛上櫻花。實際上,除了櫻花,當時的日本人對梅花也有深厚的情感。

日本《萬葉集》(形成於奈良時代)有「中國《詩經》」之說,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就有對梅花的描寫和嚮往,一身風雅、清雅、傲骨,自古誰人不愛之?

由於梅花的身上有太多中國文化元素,當時的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皇家貴族十分珍愛梅花。在該詩集中,有關吟詠梅花的詩作就有118篇,而櫻花的只有44首。

但隨著歷史走向的改變,隨著時間的流逝,日本人對櫻花有了更深的情感和研究。賞花習俗也多樣起來。但今天的日本賞櫻文化,最早還是起源於中國的「賞梅」。

日本學者西川松之助的《花と日本文化》中,就提到「在日本,賞花之風始於賞梅,雖然櫻花是日本的代表,但玩賞之風源於貴族們效仿中國傳來的賞梅習俗。」

當年的日本人雖從唐朝帶回了櫻花,但經過漫長時間的選育下,日本本土出現了冠絕世界的新品種櫻花。大島櫻堪稱日本現代栽培櫻花的「靈魂」,很多非常著名的櫻花品種都含有大島櫻的血統。

這些新品種櫻花如今已十分常見,且帶有極為鮮明的日本本土特色。也難怪有不少網友一提到或見到櫻花就想到了日本。

但與日本人的「物哀之嘆」所不同的是,中國人對櫻花之美是愛它盛放之美,充滿燦爛、洋溢著活力。

儘管花期短暫,有「剎那芳華」之感,卻不會心生悲情,更不會透著一股幽玄、靜寂的意境氛圍,而是淡泊、高潔,更是希望、美好、未來可期。

當看到遊人穿上漢服,在樹下輕提羅裳時,不由讚嘆,這就是中華文明悠久的沉澱呀。

夜色下,在燈光的烘托中,粉白如雪的櫻花也呈現出深邃、沉靜、厚重的氣質,它將幾千年古老的空氣凝結其里,哪怕最深的深處都蘊含著濃稠的光,能夠體會個中魅力的,恐怕也只有我們中國人。

櫻花、東湖、遠山、古典、詩意……這個春日的武漢太令人嚮往。

圍繞著五重塔附近的櫻花,成片、成林,它與水岸、木塔、湖塘,小島,溪流,虹橋構成了一幅古色古香之畫卷。春風來,雨夜去,東湖夜櫻正靜靜綻放,靜靜飄落。

同時,五重塔的夜景也增加了燈光秀表演,利用3D投影技術,通過櫻花故事再現中國賞櫻的民俗傳統、文學藝術及歷史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16558495a879437d243c3bf70768b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