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特輯 | 最大的內耗,是相互猜疑

2023-08-22     筆記俠

原標題:七夕特輯 | 最大的內耗,是相互猜疑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智勇 少將

第 7644 篇深度好文:4710字 | 15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智勇 少將

第 7644 篇深度好文:4710字 | 15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七夕節來了!這個節日好不好呢?

大部分女生應該會欣喜地回答:「好!」

一部分男生應該皺著眉頭露出笑容:「好……」(送花、請吃飯、買禮物,等等。總之,又要花錢了。)

這麼美好的節日,一年只有這一次。錯過,才是最大的罪過。

再說了,如果哪個男生真的敢忘掉這個節日,那他的女朋友怕是要爆發了。(溫馨提示:趕快去哄你的女朋友!)

情侶之間,拌嘴、吵架屢見不鮮。兩個人在一起,彼此的背景、經歷、性格可能相差比較大,發生幾次矛盾是在所難免的。

但是,在這樣的親密關係中,最容易讓彼此產生隔閡的,也是最容易出現的,就是互相猜疑。而猜疑,必然會帶來兩人的內耗。

「他沒回我消息,是對我有意見?」「他會不會正在跟別的女生聊天?」「哼,居然3分鐘還沒有回消息,肯定去勾搭別人了。這個渣男!」

男生5分鐘不回消息,女生就能腦補出20集連續劇。這是很多男生最害怕女生乾的事——胡思亂想。

反過來講也是如此,如果男生胡思亂想,對女生也不是好事。

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幹什麼,他不知道你在想什麼幹什麼,你們就只能互相猜測。猜錯猜對暫且不說,最關鍵的是,這種猜測必然會帶來行為的改變。

比如,你以為的「那些無緣無故的生氣」。發消息不回,打電話不接,只剩下你的一臉問號。

互相猜疑,是情侶之間最大的內耗。怎麼解決呢?

只能靠溝通。及時溝通,看似只是簡簡單單幾句話,但它為你避免了很多東西,比如長達幾個小時的解釋道歉、微信拉黑、門反鎖、搓衣板、歉禮等等。

溝通出問題,信息無法有效流動,彼此之間就只能靠猜。

但要注意,有效溝通才是你們需要的。無效溝通,等於沒有溝通。

另外,還有人覺得溝通沒用——矛盾是現實發生的問題,光談能解決什麼?

於是,本來溝通能夠成為互相了解、培養信任和解決問題的橋樑,卻被冷落在一邊,情侶雙方陷入各種誤解中,或爭吵或冷戰,極大傷害了兩人的感情,直至分手。

一、情侶溝通的5個黃金法則

溝通的本質,是做好信息管理。信息無法暢通,信息的獲取、處理、傳播渠道遭到破壞。這就會成為信息的「死海」。如何實現有效溝通呢?

好的態度,才能帶來好的溝通。情侶之間,溝通有5個黃金法則。

第一個,無關對錯,我們只是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舒適的個人習慣,你不能拿自己的習慣去要求對方也這麼做。

比如,你喜歡運動健身,你對象喜歡安靜地看書。你認為鍛鍊身體是件好事,但你對象認為多讀書是件好事。

如果你自以為自己的習慣才是最好的,非要去「糾正」對方。那就免不了分歧、吵架。

個人習慣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偏好不同而已。

兩個人在一起,可以營造一個更大更多彩的世界。決不能把世界變小,強迫對方變成「對的樣子」。

第二個,放下立場和武器,充分聆聽。

情侶是在一個戰線上的,不是彼此對立的敵人,不要「帶著立場、拿著武器」,以「戰鬥姿」去聊天。先放下內心的防禦,充分聆聽對方。

很多人是假裝聆聽、內心拒絕——要麼左耳進右耳出,要麼在心裡盤算反駁的辦法。假裝聆聽,就把原有的「溝通」目標,變成了「說服」。就跑偏了。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認為自己對、對方錯。

很多情侶吵架到最後分手,都忘了最初是由於什麼吵起來的。因為到後來討論的都是「你心裡有沒有我,都想把對方壓下去,就是要贏。

第三個,用「我語」進行溝通。

使用以「我」為主體的語句,來表達感受、觀點、需求或體驗。

採用「我語」,能更有效地傳達內心的狀態,避免指責或攻擊他人,進而更容易建立有效的溝通和理解。

相比之下,使用「你語」(以「你」為中心的語句)可能導致他人感到被指責或攻擊,從而加大了溝通的難度。

比如,「我語」:你吃得太不健康了,我會很擔心。

「你語」:吃吃吃,燒烤啤酒天天不落,說多少遍了你有聽進去過嗎?

第四句,找核心矛盾,共同解決問題。

情侶相處期間,絕大多數矛盾都不是原則性的。就是一時情緒上頭過不去了,非要爭個對錯高下,小事化大,大到分手。

當倆人能夠放下立場,不再對立,就能看到分歧中的共贏空間。

舉個例子。你比較節儉喜歡儲蓄,而對象喜歡消費。如何解決兩人的衝突?

核心問題是,設定共同的財務目標,確定優先級。比如,在提供一定消費空間的基礎上,確保儲蓄的占比;或者節假日可以適當多消費,平時選擇更經濟實惠的消費。

重要的是,不要把目光放在兩人的矛盾上,而是求同存異,找到共贏空間。

這也是互相尊重的體現。尊重價值觀,尊重差異化,在坦誠溝通的基礎上,找到共同的解決方案。

第五句,放下改變對方的執念。

絕大多數分歧,其實都可以商量著來。這件事對我重要,你退一步;那件事對你重要,我退一步。沒有必要強行約束對方,或者強迫對方接受你的想法。

很多時候,一點小矛盾互不讓步,最後能鬧成大問題。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出發點的矛盾早就沒了,往往爭吵到最後,上升到了「你愛不愛我」的問題上:愛我,就要為我而改變。你不改變,就是不愛我。

如何解決呢?在起點,就要保持理性。

舉個例子,你計劃朋友聚會,她計劃看電影。不要一上來就「你的事重要她的事不重要」,可以打個分,對重要性做個對比。比如,是難得一見的朋友,還是隨時可以聚會的朋友?下個周末這個電影是不是還有票?

總之,要站在一起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站在對立面去解決對方。

二、不想陷入溝通內耗,

就需要學會這4點

1.始終惦記溝通目的,不被情緒帶著跑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男女約會吃飯,談到要吃什麼,男生說:吃火鍋。女生說:不想吃。

男生說:吃燒烤。女生又說:吃了會長胖。

在經歷了這樣一系列問答時,男生可能反問女生:你到底想吃什麼?女生說:隨便。

這時候,可能男生就著急了,有點不耐煩,女生就會說:你變了,你不愛我了。這時,女生的觀點就是:我不在乎吃什麼,我在乎的是你對我的態度。

男生可能會疑惑,我明明就是想問吃什麼而已,怎麼變成了愛不愛的問題?

本來,兩個人的目的是開開心心約會吃飯,可最後卻變成了爭論愛不愛。

這其實,就是沒有始終惦記著溝通目的,雙方被情緒架著走,最後陷入一個僵局。

同樣,在職場中,這樣的情況也是非常常見:

舉個例子,管理者在做績效面談的時候,原先的目的是梳理員工工作情況和指導下一步工作計劃,但隨著在過程中談到一些業績問題,管理者開始發表自己的一些主觀觀點,畫風就變得奇怪,逐漸走向了批鬥會。

這時,員工就會覺得很沒有安全感,明明原來要談「績效」,這是雙方共識的一個目的,但因為管理者的溝通變形,員工會覺得這是在PUA自己。

於是,員工就會呈現一種不坦誠的防禦式傾聽:尋找對方溝通里的漏洞進行反駁;或者保持沉默。

但如果管理者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時刻思考兩點:我這次溝通真正的目標是什麼?我的行為和我真正的目標一致嗎?

並通過對方的溝通回應來覺察是否坦誠,由此再決定繼續溝通,還是放一放。

2.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

前幾天,在小區門口碰到一對情侶吵架。

女生翻來覆去一直在講「明明就是你錯了,就是你錯了你還不承認!氣死我了!」

如果這個男生是一個管理高手,就懂得「處於非理性狀態的人,很難用理性勸導」。他知道,這種情況要「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

果然,他沒有試圖通過講理來說服對方,而是一把把對方撈進懷裡,無論女生怎麼折騰也不撒手,嘴裡重複說:「我錯了我錯了,你渴不渴,要不我們去買杯奶茶,你一邊喝再一邊說?」

本來還挺生氣的女生,突然就被逗笑了。

心情解決好了,這時候雙方再去聊吵架的原因,復盤當時的問題,就會更容易的多,也會更容易避免下一次再出這樣的問題。

同樣,這種情況在職場中也很常見,比如,在開復盤會的時候,小A覺得是小B在流程上不夠負責,最終導致項目延期。這時,小B可能就不樂意了,隨即反駁。最終,雙方本來由對事的復盤,變成了對雙方的觀點反駁。

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止會議。

在會後,可以抽一個時間主動找到對方,請對方吃個飯、買杯咖啡/奶茶或送個小禮物等等,緩解尷尬和僵局。

如果你有勇氣主動向對方道歉,比如,很抱歉,我剛才說話態度不太好…,那更好。

等到情緒緩和後,雙方再坦誠地針對具體衝突點和事情進行討論。

3.警惕過度腦補

人類是一項很有趣的能力——「腦補」,我們會自發對某些情節進行補充。

尤其是在我們情緒化的時候,不管別人說什麼,都會被我們過度解讀,覺得對方在針對自己。

比如,男生不回復女生的消息,女生就會擔心自己的男朋友去幹什麼不好的事情,但實際上可能是男生的手機沒電了、也可能是在忙一些事情。

而在組織中,也是這樣的情況:

小劉是一位項目經理,一直在負責一個項目,目前項目處於結項過程中。

最近,小劉一直在外出差推進項目,剛回到公司,就聽同事說老闆要把他負責的這個快結項的項目轉給其他人負責。

小劉當時就炸了,覺得「老闆不信任自己了,要卸磨殺驢」,內心上演了一場宮斗戲。最後氣沖衝去質問了老闆一頓。

而事實上,是老闆需要小劉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但因為小劉在外出差,還沒來得及跟他說明原由,小劉就情緒上頭了,跟老闆大吵了一架,最後鬧得不歡而散。

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解決呢?

找當事人聊清楚事實,但不要帶有情緒。這裡,分享一個STA表達法,小劉可以這樣說:

S:先說事實

「我今天剛剛出差回來,就聽說我一直負責的項目您可能轉給其他同事負責,這個項目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前期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現在快有結果了

T:講你的故事。(你的情緒推論是什麼呢?)

「我突然聽到這樣的調整我特別困惑,而且挺著急的,因為這事對我太重要了。」

A:問問題。

「領導,我想了解一下這個事究竟怎麼回事?您怎麼想的?」

如果用這樣套路,剛才的事故就不會發生了。

4.探尋對方的底層需求

我們在產生衝突後,往往容易陷入一個思維慣性——總會把自己想像成無辜的受害者,認為一切問題都是對方造成的。

這樣的思維方式,會讓我們忽視事實、忽視自身的問題。

比如,夫妻之間,往往一方只看到自己的辛苦和委屈,卻看不到對方的努力和付出。然後,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對話:

你不就是上個班嗎,下班就知道玩手機?

你不就是帶個孩子做個家務嗎,天天抱怨什麼?

你不就是上個班嗎,下班就知道玩手機?

你不就是帶個孩子做個家務嗎,天天抱怨什麼?

吵著吵著,雙方就逐漸從討論事實,變成了觀點辯駁。

如果雙方能夠坐下來,坦誠地放開自己,表達觀點背後的需求時,我們可以發現「妻子的底層需求是有人關心自己,丈夫的底層需求是給自己留些空間」。

從這個角度來看,雙方的需求都沒有錯,只是在表達的過程中,雙方採用了情緒化的表達。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用這四步來解決:

第一步,當我要去跟一個人做矛盾點溝通,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先陳述事實;

第二步,表達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挖掘底層需求,告訴對方你的底層需求,也要挖掘他的底層需求是什麼;

第四步,請求改變,你要預設溝通過後,他還是不會改變。這樣,你也不會太生氣。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每個人的需求都是不衝突的,有矛盾,是因為滿足需求的策略產生了衝突;

第二,在溝通的時候,保持對於自己「真實需求」和對方「真實需求」的覺察和感知。

三、信任感一強,內耗就少了

無論何時,千萬不要懷疑對方的動機。

因為對方無法在溝通中證實自己的動機,所以必然進入一個溝通的死循環,最後陷入相互內耗的陷阱。

那如何才能減少內耗?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複雜的、細微的,充滿了無數的可能性和變數。在這種情感的海洋中,有一個深深的原則貫穿其中,那就是:相信信任的力量。

當你相信對方晚回消息、晚回家、忘記一些約定時,是有他自己的苦衷,你就不會陷入自我腦補的壞故事中。

當你相信對方想太多、情緒化時,是有她的擔憂,你就不再覺得她是無理取鬧。

當你倆都能做到無理由的信任對方,覺得「有你在,真好」的時候,就不再有隔閡,溝通自然就會更坦誠,也就沒有了內耗。

參考資料:

1.《關鍵時刻,拒絕掉鏈子!》,筆記俠;

2.《你能走多遠,取決於你的心力 | 湖畔答辯》,筆記俠;

9月16日,筆記俠「AI新視野,增長新勢能」第二屆新商業智能大會,將在杭州寶盛水博園大酒店舉辦。

眾多行業大咖、一線企業、初創公司在這裡聚集,分享彼此對AI的認知和經驗,幫你發現AI帶來的增長勢能,看到未來,融入未來,成為未來!

余票不多,先到先得。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13799a04347592b42c7f50be5bc71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