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閱讀」王傑: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

2023-08-20     長安街讀書會

原標題:「黨建閱讀」王傑: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

王傑: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

黨建閱讀

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在中華文明中,「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和平性是中華文明思想理念的精華,是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然要求。

諸多元素塑造出中華文明的和平性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

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為塑造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撐。《周易》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以寬厚之德對待天下民眾和事物。《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論語》中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激發人們弘揚光明正大的德性,自覺把「道」弘揚光大。這種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經過中華兒女的踐行傳承與歷史長河的淘洗積澱,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推己及人」的人己關係準則,以道德秩序構造出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為塑造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理想支撐。《禮記·禮運》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推崇天下為公的治世之道,倡導公共意識、公共道德,引導人們超越個體、休戚與共,各有所養、各盡所能,胸懷天下、謀求大同。中國古人講,「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認為「天下」並不是個別人、個別國家、個別民族的天下,而是所有人、所有國家、所有民族的天下,表達出所有人、所有國家、所有民族都應平等相待、友好相處、守望相助的願望和理想。

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為塑造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實踐支撐。「講信修睦」源自《禮記·禮運》,講的是要相互講信守義、建立和睦關係;「親仁善鄰」出自《左傳·隱公六年》,講的是要親近仁道、友善鄰國,這是治理國家的方略。中華文明是推崇信義、和睦、仁道、友善的偉大文明。個人、團體、民族、國家之間講信守義、和睦相處、仁愛相助、友善鄰里,是中華民族基於明德追求與大同理想而形成的處世之道、交往之道。絲綢之路就是這種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結出的碩果。公元前100多年,中國開始開闢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中國與亞歐大陸上的先人們不畏艱險,探索開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南北朝時期沈約在《宋書》中講「舟舶繼路、商使交屬」,記載了絲綢之路上商賈、使者來往頻繁的熱鬧場面與繁榮景象。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世代相承、薪火相傳。今天,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加強互聯互通、共謀繁榮發展,賦予講信修睦、親仁善鄰交往之道新的時代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其他重要元素,也為共同塑造中華文明的和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等,都對中華文明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的拘囿,形成開放包容、平和中正的文明特質作出了貢獻。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和」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華文明是一種「和」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精神理想平和而堅毅,胸襟寬廣而開闊,有著深切關注人類命運的天下情懷。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倡導慎戰不戰。歷史上,中國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卻從未殖民和侵略他國。《左傳》中講「止戈為武」,意思是說止息兵戈才是武功,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武」的真諦是消除戰爭、安定百姓。《孫子兵法》開篇就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張慎戰不戰。同為早期兵法著作的《司馬法》第一篇是《仁本》,核心思想是戰爭要貫徹以仁為本原則,「國雖大,好戰必亡」就出自於此。中國人很早就懂得,和平對文明的保障作用,也深知戰爭對文明的破壞作用。信奉叢林法則,以強欺弱、窮兵黷武,必將走向滅亡。幾千年來,和平性已經深深烙在中華文明的特質里,刻進中華兒女的基因里,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中。

倡導相互協調。從和平、和睦到和諧、和合,中國人對「和」的探究,不止體現在戰爭與和平的關係上,還深入到自然法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來理解「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要追求通過協調發展而達到「和」的理想境界和完美秩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鍵在於做到「天人合一」;實現人與人的和諧,關鍵在於做到彼此尊重;實現人自身的和諧,就要做到身心兩方面的協調,通過實踐和自省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

倡導共生並進。中國人所講的「和」並不是完全相同、毫無變化的,並不追求單一、靜止、無差別的和諧,而是在尊重事物多樣性和差別性的基礎上,通過相互協調、相互作用,達致更高層次的和諧統一。《孟子·滕文公上》講:「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告誡人們不能簡單粗暴對待事物的差異,不能強制消除差別。《論語·子路》中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內在的和諧與友善,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與一致,這正是人類個體之間、群體之間共生共存的基本法則。可見,「和」的精神是一種對他者的承認、對差別的尊重、對異己的包容,以達到求同存異、和諧共生。

倡導交通成和。《周易》中講:「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意思是說天地陰陽交合,方有萬物的生養暢通;社會上下交流溝通,方可志同道合。《莊子·田子方》中講:「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中國古人認為,開放交流才能發展進步、充滿活力,才能達致「和」的狀態。《禮記·學記》中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周易》中講「君子以朋友講習」,意在提倡朋友之間互相講習交流、互相學習借鑑、互相受益進步。中華文明是在中華大地上生長出來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中華文明對待其他文明,始終秉持和平包容的態度,而不是排斥、對抗、征服,並通過積極的對話交流汲取不同文明所長,在借鑑吸納中實現創新超越。這種「和」的智慧讓中華文明能夠綿延發展、不斷壯大。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堅實歷史根基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堅實歷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養。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著熱愛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諧的理念。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衝突,沒有侵占過別國一寸土地。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擴散進程,反對軍備競賽,維護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是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中國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回顧世界歷史,一些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對外侵略、殖民、掠奪,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中國不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老路,不照搬西方國家發展模式,不靠殖民掠奪,不轉嫁矛盾,通過獨立自主、艱苦奮鬥,通過與其他國家互學互鑒、合作共贏,在和平發展道路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掀開了人類現代化史上的嶄新一頁,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重要貢獻。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著天下大同、共生並進、交通成和的理念,今日中國以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的大國擔當將這些理念發揚光大。中國毫不動搖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共同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國際環境,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帶一路」已經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有力提升了中國對外開放能力、共建國家發展水平與國際合作新範式的韌性和活力,為全球發展注入了更多強勁動能。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決定了中國能夠站在人類整體利益的高度思考人類的前途命運問題,堅持團結合作,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中國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制更好發揮作用,擴大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合作機制影響力,增強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求和平、謀發展,凝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智慧。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給予我們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底氣和豐富智慧。我們要繼續深入挖掘中華文明和平性的豐富內涵,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更多中國方案,使之在人類應對風險挑戰、開闢光明未來的道路上彰顯更大的價值、更強的力量。

【王傑:長安街讀書會成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馬嘉均;初審:程子茜;複審:李雨凡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熱門篇)

「黨建閱讀」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度優秀合作單位」

「期刊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30803期幹部學習核心期刊目錄

「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30805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餘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台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並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同步入駐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累計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並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覆:【申請入會】【百科】【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幹部培訓】【免費贈書】【直播】【新書報送】查看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0e2e19b9c54d6e4fa5ec42051d1a1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