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天,伊利以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乳製品合作夥伴的身份再次亮相奧運賽場。
從當初內部飽受爭議的「要不要服務北京奧運會」,到而今攜手相伴20載,伊利的奧運故事堪稱一段佳話。
奧運老友
2005年,北京奧組委正為三年後舉辦的奧運會尋找乳製品合作夥伴,全球頂級體育盛會歷來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也是企業塑造品牌形象、助力國際化發展的良好機遇。
然而高曝光量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與挑戰,彼時伊利營收規模尚未突破百億,公司內部不少聲音認為,服務奧運難度大、風險高、且不具備發展潛力。最終,董事長潘剛力排眾議,本著「不能讓外國運動員背著牛奶來中國」的使命感他主動請纓,多次奔赴北京,向組委會介紹伊利公司及產品能力,潘剛的誠意和伊利的實力最終打動了組委會,伊利成為中國首家且唯一一家符合奧運標準、為北京奧運會提供乳製品的企業。
接下「軍令狀」後伊利用了三年時間對質量管理體系、供應鏈管理能力等方面進行升級。2008年的北京,伊利讓來自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000名運動員、教練員及隨隊人員們喝上了源自中國的牛奶。
有了北京奧運會的成功經驗後,此後倫敦奧運會、索契冬奧會、里約奧運會、平昌冬奧會、北京冬奧會等,伊利從未缺席。
和頂級賽事的合作讓伊利在產品端碰撞出不少火花。爆款冷飲「火炬冰淇淋」便是受到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的火炬造型啟發。2020年印有「雪容融」和「冰墩墩」形象的兒童營養奶酪棒奧運限定版,一經推出便深受小朋友喜愛。
乘東風滿全球
乘著國際賽事的東風,伊利快速擴大了品牌知名度並打開國際市場。
當前伊利已在全球擁有15個研發創新中心、81個生產基地,合作夥伴總計2000多家,遍及六大洲、分布39個國家和地區,產品銷往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3年,伊利海外業務收入較上年增長10.08%。
一片數字矩陣的背後,是伊利歷時18年的探索與努力。
早在2006年,伊利便將國際化作為公司發展的重要戰略。8年後,伊利首個海外運營實體——紐西蘭大洋洲乳業生產基地投入運營,相較業務端的本土化,跨文化管理對於伊利提出的挑戰更大。這不僅是語言差異,更是不同文化、習俗、宗教、法律、生活習慣上的碰撞。為了促進溝通,伊利結合實際情況設計了跨文化課程,讓員工儘可能的了解紐西蘭文化和當地人的思維、溝通方式,由於中國和紐西蘭四個小時的時差,伊利總部與紐西蘭當地員工共享工作日曆,總部決定將所有跨境會議安排在北京時間的上午(紐西蘭時間的下午),以便兼顧雙方時間。一系列措施讓紐西蘭員工感到了尊重與理解,也加深了對中國總部的信任與支持。
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策略,是伊利的出海經驗之一。目前伊利海外分子公司除少數核心崗位由總部派駐中方人員擔任外,其餘崗位均為收購前人員留用或本地招聘,本地員工整體占比超過90%。
在海外銷售產品,沿用國內品牌還是在當地新建子品牌,是企業國際化面臨的一大選擇題。相較「伊利」品牌在國內的耳熟能詳,其在海外消費者群體中的影響仍然有限,因地制宜或是最佳答案。
2018年,伊利通過併購泰國本土最大的冰淇淋企業Chomthana進入當地市場,該公司旗下擁有當地知名冰淇淋品牌Cremo,雖具備一定知名度,但市場定位低、品牌形象老化、城市渠道覆蓋較低等問題突出。伊利接手後,首先將Cremo重新定位為面向19—30歲青年人群、富有活力的品牌,瞄準該定位,簽約了泰國本地知名明星作為代言人,並打出了升級包裝設計、創新產品研發、拓寬渠道賣場等一套組合拳。經過一系列調整,Cremo不僅逆轉了頹勢,還憑藉細分市場增速第一直接帶動了伊利泰國子公司的業績表現,進入泰國冰淇淋市場前三。
「2023年全球乳業20強」榜單上,伊利連續十年蟬聯亞洲第一,也是五強陣營中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國乳企。
秉持「全球化思維、本土化經營」的運作方式,未來隨著伊利不斷深化亞洲、歐洲、大洋洲、美洲的布局,越來越多的市場將感受到中國乳品的魅力。
(文中圖片均為企業供圖)
記者:水芙蓉
編輯:孫婉秋
責任編輯:畢丹丹
—— / 好文推薦 / ——
- 金融業人士熱議深學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 LPR、7天逆回購利率同步下調,央行釋放何種信號?
- 李晟醫生去世!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發聲
- 走過十年,閒魚急於流量變現?
點亮「在看」,你最好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