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邁入3.0時代,中國企業如何競爭?這場論壇給出了答案

2024-09-26     紅星新聞

9月25日,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論壇於北京盛大舉行。此次論壇緊扣「推動產業鏈出海」「推進更高水平全球化發展」「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等關鍵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如今,中國企業出海已邁入3.0時代,出海成為企業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如何加速完善全球化產業布局,大力提升海外本土化經營能力,進而實現更高水平的全球化,已然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全球化比拼

中國冠軍產業多為傳統產業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何志毅回顧了1999年中國加入WTO談判的背景。通過對全球上市公司資料庫的深入研究,何志毅發現,中國在全球產業分類標準中雖有70個領軍企業、16個冠軍企業,但與美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冠軍產業多分布於傳統產業,而美國則更為均衡且在先進產業占據優勢。

何志毅進一步強調,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必須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從品質向品牌的轉變,達成本土化與全球化組織的統一。關鍵要點涵蓋「不出海就出局」「本土化的國際化」「創新是核心動力」。

全球化發展

企業歷經四大演化過程

在圓桌論壇環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路江涌在演講中提出了中國企業高質量全球化發展的動力機制。他認為,企業全球化會歷經「探索-突破-紮根-分形」的演化過程。TCL的發展歷程便是一個典型範例,從最初的外貿出口「走出去」,到投資併購「走進去」,再到在地經營「走下去」,最終實現全球運營「走上去」。路江涌表示,TCL的全球化實踐為其他企業應對全球化挑戰提供了寶貴經驗。

亞信聯合創始人田溯寧在論壇上強調,「未來的商業模式將是『智能硬體即服務』,硬體與軟體緊密結合,提供持續服務。未來所有硬體公司都需向此方向轉型。」同時指出,AI產業具有天然的全球化特性,AI企業應從一開始就邁向「全球化原生」。

全球化經驗

拿出核心能力去競爭

為助力中國企業全球化趨勢,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在論壇上分享了TCL全球化25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他指出:「中國製造業要適應全球經濟格局重構,面對第五次產業轉移,應轉變觀念和經營戰略,從產品貿易轉向建立海外產業鏈能力和本土經營能力。」

李東生著重強調:「核心能力要根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時要用最好的技術和團隊,建立全球品牌能力,實現產品技術升級,向中高端轉型。」據悉,為加快推進B端產業出海,TCL中環近期與沙特簽約投建了光伏晶體晶片項目。目前,TCL通過TCL實業與TCL科技兩大主體,布局智能終端、半導體顯示、新能源光伏三大核心產業,業務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得益於持續堅定的全球化戰略,中國領先品牌實現了營收的持續增長以及主要產品的全球領先地位。例如,在2024 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等國際大型科技展會上,中國的智能顯示品牌就備受矚目。TCL、海信、京東方等企業頻繁亮相,展示了最新的顯示技術和產品。這些企業憑藉獨特出海策略在國際市場取得顯著成績,向世界彰顯了「中國智造」 的強大實力。

未來,通過加強本土化運營、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合作等方式,中國企業將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卓越力量。

楊昕雨 紅星新聞記者 郭晶晶

編輯 李星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09a0ea072b048540d844d0741d90e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