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去年《延禧攻略》的熱播,劇中舒緩雅致,古色古香的中國風構圖,精緻考究的清宮服飾著裝,讓其在文化美學方面飽受讚譽。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種服飾,它濃縮了中國三千年多年的文化,確立了華夏為「衣冠上國」的地位,甚至影響了周邊國家的服制。它,就是漢服。
漢服,是歷史上對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又稱漢衣冠、華服。它不僅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審美情趣,也將中國的禮儀、宗教、文化觀念積澱於其中,漢服之風韻更是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獨特的精神氣質。
漢服款式眾多,男女各異。男式一般需袖長過指尖,身長過腳踝,以微露鞋面不拖地為宜,常見的有直裾、圓領袍、朱子深衣、曲裾、短褐等。女式多以「裙」居多,以端莊秀氣、瀟洒飄逸為美,有襖裙、交領襦裙、對襟襦裙等款式。
古代詩歌里就有許多對不同漢服類型的描寫。「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美人秦羅敷,就用她一襲華麗的襦裙,吸引了千百年來,眾多的文人墨客關注的目光。
中國又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古人對「禮」的尊崇,也深深烙印在服制之中。比如,漢服的領子是交領右衽,右為尊,所以領口向右。深衣背部的正中間有一道縫合的線,被稱為「中縫」,古人就用這條中縫的端正與否,來判斷人的舉止是否得當。
由於人的身份、地位不同,所著服飾的顏色、花紋也會有所劃分。在古代,青、赤、黃、白、黑為正色,其他為間色。間色只能為下裳、便服、內衣、襯衣以及婦女和平民的服裝用色。圖紋上,龍、鳳只能用於天子、帝後,文武百官則只能用飛禽走獸。
在漫長的幾千年的文化里,漢服也因布料的質地變化、文化的遷移改變、氣候的影響、人們的喜好等而不斷的進行衍變,它早已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美學,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延續。
漢服文化源遠流長,只可惜從清代之後日漸式微。幸運的是在近些年,隨著「國學熱」的不斷升溫,漢服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各地也湧現出現了一大批喜愛漢服的人,致力於推廣漢服文化。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西安漢服社就是這樣一個團體。他們在西安這片文化深厚的土地上,傳承、發揚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近十年來,一直致力於讓更多的人了解漢服及漢文化。
復興並不意味著復古,尊重歷史,傳承我國優秀歷史文化,推陳出新,從中汲取禮樂文明的秩序、和諧理念,讓禮樂文化在當今時代散發出新的光輝,這或許就是復興漢服真正的意義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