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丁丁上線啦!
以史為鏡,復盤A股近三年走勢,大科技板塊出現明顯行情主要有三個階段:2017年7-8月,2018年2-3月,2019年2-3月。
這三輪科技股行情的背後有以下幾點共性:
第一,科技股業績相對占優。
2-3月是年報季,7-8月是中報季,這三輪科技股行情都處於業績披露季,在這幾個業績披露季中,科技股業績都表現不錯,相對其他板塊要好得多。同時,業績落地,能避免短期踩雷。
第二,流動性改善。
這一點可以從shibor利率來觀察,三輪科技股行情都伴隨著市場利率回落。
第三,消費藍籌已到高位。
除了業績和流動性,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在科技股啟動之前,大消費大藍籌已經大幅上漲至高位。
近期市場在持續縮量震盪的環境中,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貴州茅台、五糧液、海天味業等前期大消費的中軍出現了高位滯漲、震盪下跌,其中海天味業今天下跌破位,還有更為極端的涪陵榨菜,業績出雷,兩天跌去近20%。
要知道大消費為什麼出現這個現象,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這輪大消費行情的起因。起因可以總結為四個字——消費抱團。
抱團就是抱團取暖,在A股中,以機構為核心的投資者不斷加倉某一個板塊,不斷打造出掙錢效應,不斷吸引更多資金流入,最後正向循環並扎堆在這個板塊,這就是抱團行情。
第二季度以來,最明顯的就是消費抱團。
從4月22日大盤高位下跌開始,直到6月底:
大盤累計下跌9%,
創業板累計下跌12%;
而超級品牌指數累計上漲2%;
貴州茅台累計上漲5%,
並在7月1日創歷史新高,股價突破1000元;
伊利股份累計上漲7%;
五糧液累計上漲18%,漲勢更兇猛;
海天味業累計上漲22%~~~
可以發現,在4月到6月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大消費,尤其是消費大中軍出現了明顯的抱團現象,並且走勢與指數出現了明顯的背離。
拉長周期看,這一輪消費抱團其實早在2016年一季度就已經開始了。2016年1月至今,大盤累計下跌18%,創業板累計下跌42%,而貴州茅台上漲370%、伊利股份上漲112%、五糧液上漲370%、海天味業上漲190%...這一輪消費抱團已經整整持續了近14個季度。
再長遠一點來看,A股歷史上還出現過幾次抱團:
2007年1季度-2010年1季度,金融抱團,持續了13個季度;
2009年3季度-2012年3季度,第一次消費抱團,持續了13個季度;
2013年1季度-2016年1季度,科技抱團,持續13個季度;
2016年1季度-目前,第二次消費抱團,已經持續14個季度。
之所以會出現抱團行情,根本原因是因為機構資金扎堆。抱團資金的核心是機構,機構的核心是公募、保險、私募。這些機構都是有定期的業績考核的,而且公募是按排名考核,所以機構一定會買入當前業績增速最高的板塊,並且很容易形成跟風效應。最終導致只要出現一個好行業,就會有資金持續跟風流入,直到有外部因素打破這個循環。
抱團行情如何終結?
要想知道這一輪消費抱團行情有沒有終結,首先得了解下歷史三次抱團行情的來龍去脈:
第一次金融抱團行情,起因是貨幣超發、「熱錢」持續湧入。最高光時刻應該是在2007年左右,銀行、券商的業績增速超過50%,部分超過100%,比成長股還成長股,而同時期白酒消費30%左右的業績增速反而遜色了很多,所以機構無腦堆金融。一直到2010年左右,機構堆著堆著,突然發現金融板塊業績跟不上了,回落到了個位數甚至負增長;同時卻驚奇地發現食品飲料的業績增速達到80%,並且已經是兩三個季度維持上升趨勢。這時候,還扎堆在金融里的資金就慌了,一慌就開始崩了,樹倒猢猻散,而流出的資金又繼續去扎堆大消費了。
第二次消費抱團,起因源於業績,並且當時通脹持續升溫,大消費業績居高不下,就跟這兩年很相似。直到2012年,限制三公消費,最具標誌性的事件是當時貴州茅台發布降價函,那是茅台近9年第一次降價。隨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以白酒為核心的大消費業績大幅下挫,大消費第一次抱團行情終結。
第三次科技抱團,相信大家都知道規律了,還是業績。那時候的科技代名詞就是蘋果,尤其是2012年,Iphone5發布,銷量爆發,2013年發布4G牌照,以蘋果為核心的消費電子產業鏈如日中天。(舉幾個例子,2013年年報顯示,京東方A業績增長800%,中興通訊業績增長150%,歐菲光業績增長78%,大華股份業績增長60%。大科技抱團行情正式到來。直到2016年,併購重組收緊,同時還扎堆在大科技里的資金意外發現以白酒為核心的大消費業績增速又回升到了20%以上,於是科技崩,消費起。以創業板為核心的大科技從那時起已經連續跌了近4年,而大消費卻越堆越高。)
總結這三輪抱團行情的來龍去脈,可以發現一點:
一個板塊的抱團行情要起,一定需要有過硬的業績支撐,並且能持續1-2年,甚至更久;而一個板塊的抱團行情如何終結,也是業績,並且通常有一個外力導致業績大幅下滑,同時這個時候已經有一個業績更好的板塊起來了,或者已經有一個業績預期差更好的板塊出現。
雖然目前還沒有出現像2012年那樣「限制三公消費」來終結大消費的外力,但是堆在高位的大消費個股在財報上已經出現了力不從心:
【貴州茅台】中報業績增速26%,低於1季度的32%,低於2018年全年的30%,同時2019年2季度增速只有20%,不到2018年2季度的一半;
【五糧液】中報還沒出,但是1季度業績增速30%,低於2018年的38%;
【海天味業】業績增速持續穩定在20%,但是動態估值已經超過40倍;
【涪陵榨菜】而一直被譽為吃面搭檔的涪陵榨菜則實實在在爆了顆雷,2017年、2018年業績增速分別為61%、59%,2019年1季度業績增速也有35%,到了中報只有3%了。
而與大消費業績出現力不從心相比,大科技板塊業績卻大放異彩,尤其是5G基站、5G手機產業鏈業績出現反轉,並持續回升:
【滬電股份】2018年業績增速180%,2019年1季度增速131%,中報繼續預增124%-154%;
【立訊精密】千億市值的立訊精密,2018年業績增速61%,今年1季度85%,中報預增70%-90%;
【太辰光】2018年業績增速53%,今年1季度增速62%,中報預增52%-76%。
除了業績,促使大消費抱團出現瓦解的因素可能還有外圍因素,人民幣貶值、美股大幅下跌都可能導致原先在大消費中抱團的外資流出。
如果大消費抱團瓦解,下一個承接抱團的會是哪個板塊?
大金融還是大科技?大機率是大科技,
丁丁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最關鍵的還是上述說的業績,並且當前背景和2012年大消費切大金融時背景有很多相似之處。當時是以蘋果為核心的智慧型手機引領全球消費電子產業鏈,同時4G牌照發放催生了很多下游需求;而目前是5G牌照發放,以5G手機的更新換代為核心,再次激發消費電子產業鏈,同時5G催生更多下游需求,這個高景氣度將持續2-3年,目前才剛剛開始。
二是、科創板的推出,將持續抬升科技板塊的估值。這一點研報社一個月前就說過,科創板的推出,與創業板個股,尤其是有高科技含量的個股並不衝突,反而會持續提高行業估值。近期科創板與大科技板塊齊飛,也有這部分的因素。
三是、量能。一個板塊的崛起,一定要有量能的配合。
上圖顯示了近三輪大科技板塊階段占優時創業板的走勢及量能,可以發現,大科技板塊要起,創業板的量能就會明顯增加。
在科創板之前,創業板代表了大科技;而科創板推出之後,大科技就不應該僅僅只看創業板的量能了,而是應該看大科技(創業板+科創板)
上圖顯示了近期滬市剔除科創板後的交易額和大科技(創業板+科創板)的交易額走勢,可以發現,主板量能持續萎縮的同時,大科技的量能企穩回升,大科技與主板之間的量能差在不斷收斂。
四是、走勢。近期以立訊精密為代表的大科技已經在走趨勢了,還有昨天說的一個有趣的現象:近一周北向資金凈買入最多的是立訊精密,而凈賣出最多的是貴州茅台:
明天同一時間丁丁為大家梳理一下科技股細分領域個股。如果你有任何疑問可隨時聯繫丁丁,丁丁會在第一時間給你答覆,堅持原創不容易,你的關注和分享就是丁丁創作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