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黨衛軍中的外籍士兵知多少!

2019-05-19     魚知吾

武裝黨衛軍系統內的外籍士兵人員混雜,但基本分屬兩大集團,一方面是以比利時、丹麥、法國、荷蘭為主的西歐志願兵(包含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另一方面是以愛沙尼亞、立陶宛、蘇聯為主的東歐志願兵(包含巴爾幹地區),甚至還可以看到英國、印度以及木絲林士兵的身影,即便是始終採取中立政策的瑞典和瑞士等國也為武裝黨衛軍貢獻了不少人力資源。

主要志願兵輸出國(特指武裝黨衛軍系統內)

西歐志願兵中當屬荷蘭對武裝黨衛軍的貢獻最大,先後有近五萬人參軍,是西歐國家中數量最多的。雖然人數眾多但在四五年之前,這些荷蘭人卻從未組建成哪怕一支純荷蘭籍的師級部隊,他們一部分被編入諸如維京師這樣的外籍師團之中,更多的人則組成了旅級單位荷蘭軍團(Legion Niederlande),後經過荷蘭納粹黨頭目安東·馬瑟特(Anton Mussert)的不懈努力,才在四五年組建了第二十三尼德蘭師(荷蘭第一)和第三十四尼德蘭陸地風暴師(荷蘭第二),不過也只是名義上達到了師級稱謂,因為戰事的不斷惡化其規模始終在旅級規模。除了荷蘭當屬比利時的貢獻其次,他們為德軍支出了四萬人員,為何不說是武裝黨衛軍就是因為這些比利時人在四三年之前都隸屬國防軍,直到在這之後才被移交給武裝黨衛軍管轄,又因為說法語的瓦隆人和說荷蘭語的弗蘭德人關係並非融洽,所以兩者不得不分家編制,以瓦隆人為主的瓦隆軍團(Legion Wallonie)逐漸的發展為日後的第二十八瓦隆人師,而那些講荷蘭語的弗蘭德人則編成了第二十七蘭格馬克師。對於低地國家不得不提及盧森堡這個小國,根據數據表明他們參與武裝黨衛軍的人數僅有二千上下,如果你認為他們缺乏積極性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盧森堡始終把自己看做是德國的一部分,大多數參軍者無需以外籍身份入伍,他們直接效力於國防軍,這個數字至少在一萬兩千人之上,對於一個人口僅有三十萬的小國而言,實際上它的貢獻比例卻是最大的。

外籍武裝黨衛軍士兵的領章,他們不允許佩戴標準的領章,而是他們各自民族或者種族的淵源徽章作為標記

法國作為歐洲的大國其兵員貢獻也毫不遜色,有超過兩萬人志願加入了武裝黨衛軍,但希特勒卻天生反感法國人的存在,在他看來法國人都有小資產階級思想傾向,這種思想會腐朽德國人的優秀本質,甚至會讓德國當權階層變得墮落。直到四三年之後在希姆萊的保證下才接納了第一批法國志願者,先是編成了旅級單位第八法國黨衛隊志願兵擲彈兵團,後演變為第三十三查理曼大帝師,而事實上法國人的作戰效率確實是外籍黨衛軍中評價最差的,在歷史學家肯尼斯·埃斯蒂斯(Kenneth Estes)所著的《A European Anabasis》一書中直接將其等級分類為「差」評,看來事實證明希姆萊當初的保證是無效的。作為歐洲另一個大國存在的軸心國成員義大利卻顯得不是那麼積極,只有一萬五千人左右加入武裝黨衛軍,比較另類的是這些義大利人組成的志願兵團(日後更名為義大利黨衛隊軍團第一突擊旅)卻擁有著與武裝黨衛軍不同的裝備和制服,直到四四年安齊奧戰役的強悍表現得到了希特勒的認可,被正式劃入武裝黨衛軍序列並使用統一的黨衛隊軍服和徽章,在四五年五月頻臨第三帝國崩潰之際,這些人被編成了名存實亡的第二十九義大利第一師。

維京師在戰爭期間的部署地點,在肯尼斯·埃斯蒂斯的著作中維京師被視為外籍師中最佳部隊

北歐地區的兵員戰鬥力無需置疑就是數量頗為有限,丹麥為北歐地區貢獻最多的國家,達到了一萬人上下,除了以丹麥人為主的丹麥自由軍團(Freikorps Danmark),很多丹麥人效力於武裝黨衛軍的王牌師團,比如說維京師、骷髏師以及北歐師等,也許是文化的相近對丹麥人有著格外的照顧,凡是在武裝黨衛軍服役滿兩年者皆可加入德國國籍。對比而言挪威人顯得不是那麼積極,只有六千人參與,他們大部分隸屬北歐師的挪威團。芬蘭人數量稀少只有一千左右加入武裝黨衛軍,因為冬季戰爭的洗禮使之大多數人不必接受集訓,從組建初期的黨衛隊志願兵東北營(SS Freiwilligen Bataillon Nordost)到後來的芬蘭志願兵營(Finnisches Freiwilligen Bataillon der Waffen-SS)其表現都可圈可點,不過這些芬蘭人獨立精神過於濃厚,不服從德籍指揮官指揮的他們在四三年六月就被解散了。至於西班牙、瑞典、瑞士這些中立國家支出的人員非常有限,即便是十分親德的西班牙在四三年看到戰況愈下後也都解散了隸屬國防軍的藍色師,不過黨衛軍系統始終維持著兩個西班牙志願兵連。瑞典和瑞士因為嚴守中立立場本身對於志願兵行為也極為壓制,可有考證的是北歐師中存有一支以瑞典人居多的瑞典連級單位,瑞士人的身影也大多在維京師可以看到。

彎刀師在戰爭期間的部署地點,主要負責巴爾幹地區的清剿游擊隊活動,與蘇軍的正面交鋒一觸即潰

再看東歐志願兵,這部分人情況有些特殊,納粹主義本身就很排斥他們的存在,他們的忠誠度也絲毫無法同西歐志願兵們相提並論,甚至大多數人的動機都不可靠。根據荷蘭心裡學家霍瑟爾(A.F.G van Hoesel)對他們的研究和調查,發現大部分都是屬於「政治不可靠」類型。不過即便是這樣為了擴大規模及其影響力,在希姆萊的號召下武裝黨衛軍仍舊招納了相當一批東歐志願者,相對而言東歐志願兵中也分個三六九等,除了本身就是軸心國勢力的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等,那些波羅的海沿岸極度排猶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國都要比蘇聯以及烏克蘭地區的志願兵地位高,可事實上蘇聯人名義上有六萬人在黨衛軍體系內效力,如果算上為國防軍服務的以及諸多旅級團級和俘虜組成的軍隊,數量至少在一百萬人之上,可謂是隸屬德軍旗下的第一大外籍兵團。武裝黨衛軍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東歐籍人士組成的部隊包括:第二十五匈牙利師、第十九和第二十拉脫維亞師和愛沙尼亞師等,第一支蘇聯人組建的武裝黨衛軍是第十四加利西亞師,亦稱烏克蘭第一師。這些部隊大部分組建於四三年江河日下之後,戰鬥力十分低下只可從事一些清剿遊戲隊維持統治區的低強度作戰任務。最後就是那些少數群體,在種族理論的教條下,納粹高層認為印度人和穆斯林擁有跟雅利安人一樣的優良基因成分,前者被編制為一個軍團有近二千五百人,後者規模比較龐大,除了三十二個武裝黨衛軍中的三個師(卡瑪師、彎刀師、斯坎德培師)外,還包括土耳其人組成的第一東土耳其團,不過他們的戰鬥力依舊差強人意。

加利西亞師在戰爭期間的部署地點,在東線遭遇蘇軍重創,後重新命名為烏克蘭國民軍第一師,不過依舊難逃厄運

以上基本就是武裝黨衛軍內的外籍作戰人員組成部分,大多參考自克里斯·麥克納布(Chris MeNaB)所著的《World War Ⅱ Date Book:The S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tphO2wB8g2yegNDSXu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