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
羅載友
內江市東興區政協退休幹部。1968年從老家安岳來到內江田家七大隊當大隊幹部;1982年調入內江松林絲廠任廠長;1992年兼任東興區鄉鎮企業局副局長;1995年兼任東興區政協副主席;2008年退休。
背景:
1978年至1982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經濟由單純的計劃經濟過渡到「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模式。內江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做出了一系列探索與嘗試。
1982年至2008年,羅載友見證了內江松林絲廠從小到大、從微到強、從鄉鎮走向世界的跨越發展,從鄉鎮企業家的角度見證了改革開放給內江經濟注入的強勁動能。
臨危受命接手絲廠
1982年初,我在內江縣田家區七大隊(現東興區田家鎮碧雲寺村)當村支部書記。4月的一天,我接到組織安排,調我到內江松林絲廠當廠長。
當時松林絲廠就在同福公社松林水庫旁邊,創辦時間不到兩年,卻已幾近「垮杆兒」。
那個年代,最有錢的就是「萬元戶」,絲廠一旦真正「垮杆兒」,職工們之前的集資將打水漂,極有可能引發不穩定事件。
生產車間
那年我36歲,從村支部書記轉行到絲廠當廠長,沒有一點經驗。為了弄清楚絲廠搞不走的原因,我開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摸底調查,結果指向原料、銷售、技術、資金「四個瓶頸」。
此時,國家的政策還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而內江地處內陸,與沿海城市相比,更加閉塞、保守,要想把一個瀕臨破產的鄉鎮企業發展起來,處處受限。
暴風雨後抓生產恢復
我這一輩子都無法忘記,1982年7月13日晚,一場暴雨突襲內江。我們廠是由玻纖瓦、石棉瓦、石頭等材料搭建而成的,一夜狂風暴雨後,屋面捲走、干牆倒塌、設備搗毀,把全廠人逼到了絕境。那時,我才上任3個月。
受災後,原本就缺資金的絲廠再也拿不出錢開展災後重建,我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發動全廠258名職工每人再次集資800塊錢。
起初,沒幾個人響應,但我不想放棄,在接下來兩個月時間裡,只要一下班,我就召集大家開職工會,給大家做思想工作。慢慢地,大家看到了我的真心、決心、誠意,越來越多職工同意集資,最終籌得資金20多萬元。
我們廠90%都是女職工,趁災後重建期間,我把她們送到國營絲廠深造。
正值數九寒天,到南充的國營絲廠有380多里路,為了節約路費,210多號職工擠在幾輛貨車上,人挨人、背貼背,愣是站了12個小時才到南充。
其間,沒有伙食吃,只有幾個職工帶了幾根燒紅苕。我看到有的職工實在是餓得不行,下車買了4個大橘柑遞給她們。
沒想到,到了南充,4個大橘柑原封未動,我一問,大家連連回答「不餓,不餓」。
生產車間
在國營絲廠進修,沒有一分錢工資。但我們的職工特別玩命,學習熱情特別高,除白天8小時工作外,夜晚還到車間裡練習繅絲技術,一天下來至少工作十五六個小時。
職工們的休息室被安排在工會會議室,空間有限,大家就打地鋪,一間屋住80多個人,人挨人,甚至只能側身睡。
而在「家」的男職工也很拚命,一天干十幾個小時,全力恢復廠房建設。1983年春節前,在新資金、新技術、新廠房的推動下,松林絲廠正式恢復生產。
辦砸了招待悟出了「真諦」
1984年,我和兩名同事一起,遠赴浙江、廣東、深圳等地尋求自營出口。那時在沿海城市一天的伙食費,夠在內地吃三四天。為了節約差旅費,我們一天只吃一兩頓飯。
一天,我們好不容易約到一位香港老闆在深圳見面,雙方一共7人。
我們想著把香港老闆招待好,才有機會做業務,於是花了800多塊錢點了店裡的上等好菜,可以說是下了血本。沒想到,香港老闆喝了一杯開水就起身要走,他跟我說,「我們有事,不談了」。
我心裡一陣納悶,私下打探才知道,是怪我們的菜點多了,他的助理對我說:「你今天中午點這麼多,哪裡吃得完?你管7個人的生活都管不好,管企業肯定不行,肯定要鋪張浪費。」
我當時聽了又氣又惱。招待辦砸了,我們3個人用塑料袋把所有的菜打包起來,一連吃了幾天。晚上,我在賓館裡想不通還哭了一場。
那一晚,我悟出了一個道理——真正辦企業的人,不會在意你桌子上的排場,勤儉才能興廠。
生產車間
這也是為什麼在松林絲廠的前十多年間,我以廠為家,吃在絲廠、睡在絲廠、干在絲廠的原因。
我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除了管理,推車、修路、上下貨、搞廠區建設……見活路就干,曬席捲起就是我的辦公室,不認識我的人根本看不出來我就是廠長。
職工們也深受我的感染,連續十多年義務裝卸燃料、原料、成品,為廠里節約了一大筆費用。
鄉鎮企業產品走出國門
1986年,一個出口日本的訂單急需完成。訂單要求必須是6A級絲,也就是當時最高等級的絲。
在國內多家絲廠無法勝任的情況下,我毛遂自薦,希望能給松林絲廠一個機會。
得此機會之後,我和職工們6天6晚連夜精選原料,第7天開始繅絲,第14天就把樣絲生產出來了。當晚,我們把樣絲送到成都接受檢驗,結果符合6A級標準。
職工繅絲
當時,很多人都不信我們松林絲廠一個鄉鎮企業竟然可以生產出6A級絲,後來廠里來了40多個人,從取樣絲到送成都檢驗全程監督,檢測結果還是達到了6A級。
由此,松林絲廠正式承接這筆出口訂單。為了證明我們絲廠的能力,職工們加班加點,短短20多天就完成了這筆訂單的生產、檢驗、打包。內江松林絲廠的名聲也就此在全國一炮打響。
挑戰總是伴隨機遇而來,我們廠的產品供不應求,原料卻總是跟不上。為了破解這一瓶頸,我們大膽探索「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積極發動和引導廣大農戶栽桑養蠶,在全省8個縣建立了蠶繭基地,全部實行蠶繭市場最低保護價收購。
很快,松林絲廠就躋身省市區納稅先進企業、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在全省率先建立股份合作制
逐漸壯大起來的松林絲廠,也成了中央省市區領導重點關注、調研的對象。我時常思考,絲廠和職工們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溫家寶在松林絲廠
1994年4月,緊跟國家改革步伐,松林絲廠率先在全省絲綢行業建立股份合作制。《股東章程》明確,每個股東都以持有股份的多少,享有相應的表決權、提案權、監督權等。
事實證明,決策是正確的,把股份明確給職工後,大家的勁頭就越大了,企業的生命力更強了。當年,松林絲廠就被省經貿委評定為中一型企業。
羅載友向溫家寶介紹企業情況
1995年,我開始兼任東興區政協副主席。我充分發揮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作用,大力支持鄉鎮企業發展。
松林絲廠於2000年通過了IS0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獲得了外貿自營進出口經營權。
2004年,絲廠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實行現代化企業管理,產品遠銷歐美、日本、韓國、印度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榮譽證書
2006年,公司出口創匯名列內江市首位,同年,我獲得了「全國繭絲綢行業終身成就獎」。